最近,有香港市民反映:走在香港街头,仿佛一脚踏进了“快递临时中转站”。
本来好端端的行人路,突然被一堆堆快递箱子占满,有的堆得比人还高,走着走着都担心下一秒会被纸箱砸出个热搜。
明明想好好走个路,结果变成了“极限穿越障碍挑战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快递也内卷到公共空间来了?
没错,这波操作的主角,就是最近香港街头频频出没的:网购步兵!
以前大家网购,快递要么送上门,要么送去自提点。虽然偶尔会排队,但好歹有序。但最近有些大型集运公司一拍脑袋,决定换种更省成本的方式:
直接把货物运到住宅区附近的空地、行人路,卸货后就走人。
然后他们会雇一批临时送货人员,也就是所谓的“网购步兵”,负责拆货、分货、派货。
看上去像是一次轻快的物流升级,实际上却给街坊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有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步兵的运作模式很有“系统”:
每区有组长,提前与物流司机沟通好卸货时间和地点;一到时间,司机把货卸下,组长再通知步兵到场开工。配送员多是临时工,每送一件货赚4元,重量通常不超过8公斤,一天下来能送七八十件,收入还算可以。
但问题也来了。这些货物被直接堆放在人行道上,有时多达两大板,每板高达两米。像天水围的天晴邨就成了重灾区之一。
记者亲眼目睹,司机卸完货就开车离去,一堆快递就这样静静地“躺”在行人路上。大约二十分钟后,一名疑似组长的女子现身,开始发消息叫人。一众步兵随后抵达,在现场迅速拆箱、分货、再按楼层打包。
这过程听上去挺“专业”,但别忘了,地点是在行人路。一个不小心纸箱倒了,旁边又是人来人往,小朋友、长者、轮椅、外卖小哥……谁都可能被绊倒甚至受伤。
步兵一般会花三小时左右清完所有货,在这期间,整条路几乎瘫痪。有街坊表示,他们只能绕道走单车径,有些还要抬着娃娃车下马路,危险系数爆表。
不仅如此,货品在拆分过程中完全裸露在外,收货人的姓名、住址、电话一览无余,根本没有任何隐私保障。
如果有心人拍照或者记下信息,后果不堪设想。而在送货间隙,步兵还经常把包裹堆在楼下继续整理,快递完全无人看管,偷货、丢货风险极高。
除了私隐和通行问题,更让人无语的是步兵们“用完即弃”的习惯——包装纸、胶袋、胶箱乱扔,街道一片狼藉。
有记者在粉岭中心拍到,步兵们工作完后离开,地上留下整片垃圾区,像刚经历完一场“物流风暴”。
这种做法不仅扰民,还严重影响市容。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派送新模式”,已经冲击到了传统的自提点运营者。
以前,大型集运公司将货送至附近的自提点,用户再自行取件,虽然略麻烦但相对规范。如今有了步兵模式,平台方既节省了仓租,也省了人力,自提点却因此生意暴跌。
沙田区一位黄先生透露,他的自提点曾经一天接收200多件快递,自从步兵模式流行后,每天只有40到50件货,生意减少约七成。他坦言,可能租约到期就不打算续约了。
北区的张先生也表示,不少同行都撑不下去,纷纷退租、关门,甚至有人开价转让店铺。他说:“以前好歹还有稳定收入,现在营收只有三成,连交租都困难。”
换句话说,步兵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物流链,也让一批中小型商户被迫“出局”。
记者就此向食环署查询,获回应称会按实际情况处理。若发现货物长时间占用公共地方,或造成阻碍,会要求货主移走,或对违规者作出检控。
不过根据资料,像天晴邨这种高频点,今年竟然没有接获任何正式投诉;粉岭中心虽然有两宗投诉,但处理结果也只是发出通知书,最终货物都被自愿移走,没有罚款也没有进一步执法。
当然,我们理解电商和集运公司想要压缩成本、提高效率,也理解步兵只是想靠劳动多赚点钱。
问题是,不能把成本转嫁到公众空间,更不能让居民的出行、隐私和生活环境成为“代价”。
香港本来空间就有限,公共地方更是稀缺资源。希望相关部门能正视这个问题,尽快制定清晰的规范和执法机制,既保障物流效率,也守住城市底线。
毕竟,行人路是给人走的,不是给货堆的。
来源:港真生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