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周末想买花,通仔一定会去旺角花墟。
那时候的花墟,街边开满了花店,每次都热闹得不行。
可最近通仔再去,空气里没了那股热闹的花香味,反倒多了一丝“清冷”和“唉声叹气”。
经济低迷、结业潮扑面而来,花墟不少店铺外贴着“清货”,“租铺”字眼:
但没想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却有一家鲜花店铺在逆市扩张。
最近,来自内地的鲜花店“天天鲜花”大举进驻香港市场。
它不仅在多区开设分店,更将店铺开到了传统鲜花市场旺角花墟。
娜扎今天就带大家看看——
它到底有何不同?
“天天鲜花”的香港负责人阿赖,是十多年前来港的港漂。
不像影视剧里那种背着琴箱来追梦的,他背的是一身鲜花经验。
早在内地,他就扎根鲜花行业。
他看准香港人爱花、爱逛、爱生活的小仪式感,于是在疫情后决定“杀回线下”,把鲜花事业“开到香港”。
第一站,阿赖先在元朗小试牛刀。
结果效果还不错。元朗成功后,他又一路开进荃湾、大埔、观塘……
现在更是扩张到了花墟一带,因为他说花墟是香港大型的“散货中心”,很适合公司走批发零售等综合路线。
那相比香港花墟的其他本地花店,这家“天天鲜花”的生意很好。
尤其周末,阿赖常常累到连午餐都顾不上。
在闭店潮之下,这家反向生长的花店,活脱脱成了商铺界的“奇景”。
说白了,就是价格便宜到你怀疑人生。
传统鲜花店卖的,是“浪漫”和“仪式感”,价位自然“贵”一点。
而“天天鲜花”的逻辑是:花不该是奢侈品。
本地花店一枝绣球卖三十块,他们就三枝三十块。
本地花店的进口花100元一扎,他们50元一扎。
总之就是,把花价变成了“白菜价”。
让鲜花真正做到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点缀、向往美好”。
那这便宜又新鲜的底气从哪来?
内地供应链。
阿赖表示,香港“天天鲜花”与内地大型鲜花批发商“天天鲜花”属同一集团。
集团在昆明直接与花农合作,产地采花、直运香港,省去一大堆中间商、运输环节的成本。
这样一来,价格自然能更便宜,同时也十分新鲜。
只要便宜又新鲜,市场自然会传开。
说到这,通仔脑袋里突然闪过香港这两年的“餐饮奇迹”——“两餸饭”。
“餸”在粤语中意为“菜”,两餸饭即“两菜一饭”,顾客可自选两种菜肴搭配米饭,类似内地的盒饭或快餐。
随着大批餐厅结业关门,两餸饭却越开越多,甚至还开进了香港机场。
五十港元一餐的“两餸饭”,职员和旅客都排着队买。
不过这样的情况也引发了网友们的两级讨论。
有人嫌“降级消费”,也有人说“实在又好吃”。
那通仔反而认为,争议声越大,越说明市场需求真实存在。
“天天鲜花”就有点像“鲜花界的两餸饭”:
同样精准触到“大环境下的消费心态”;
不是大家不追求生活品质了,是希望“精致的同时,不要透支钱包”。
而香港市场,也正在经历一次“消费观念重启”......
来源:维港通、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