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香港的物价,又开始涨了?
以前人人称道的“打工人平价恩物”——两餸饭,现在也开始“内卷”升级了。
传统连锁酒楼也推出“豪华便当”:海鲜、红酒牛尾、韩式猪骨汤轮番登场,一盒动辄七八十港元,贵的甚至破百¹。
不少内地网友感叹:“太贵了吧!在香港连饭盒都吃不起!”
很多香港人干脆周末北上深圳,吃喝、按摩、日常采买一条龙,省心又实惠。
“豪华便当大战”的热闹背后,其实藏着消费降级、零售吃紧的现实。
而这种“消费者寻求更高性价比”的状态,也并不是香港独有的。放眼内地,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小城,大家都在更理性地花钱,精挑细选每一笔开支。餐饮、旅游、写字楼等行业,同样面临“人少了、成本还高”的双重压力。
企业在转型,消费者也在捂紧钱包,市场情绪趋于保守,花钱方式变得越来越谨慎。
于是,话题自然就从“吃饭贵不贵”,慢慢延伸到了另一个更现实的问题:钱,到底该怎么放?放哪儿才安心?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一直是资金流向的风向标。
前几年,不少人选择在香港银行做港元定存,利率一度高达4%、5%,在当时的低息环境下颇具吸引力。
但随着美联储降息,港元利率也随之下调,高息存款的“红利期”也差不多过去了²。
有些人转念一想:“那就买房吧?”——结果现实很快泼了冷水。
内地楼市早已降温,“金九银十”不再热闹,三四线库存积压,一线城市成交冷清,房子挂牌多年卖不掉的情况屡见不鲜,买家也越来越谨慎。
二手房不断降价,房产不再是“保值利器”,反而成了资金流动的障碍。
香港楼市同样乏力,租金回报提升有限,融资成本却高,“稳赚不赔”已成过去式。
也因此,越来越多家庭开始进一步认识保险的作用——它不再只是“用不上最好”的应急工具,而是可以帮助资产长期稳健增长的配置选项。
尤其是具备储蓄与分红功能的保险产品,在利率低、市场波动大的当下,正逐渐成为不少人替代传统理财的新选择。
当保险公司投资与经营表现良好时,买了分红储蓄险的客户便可按保单条款分享红利。
分红,不是承诺高收益,而是分享企业长期稳健发展的成果。
要做到这一点,保险公司得有扎实的资产管理能力、专业的投资眼光和稳健的风控体系。
而在众多金融机构中,中国人寿(海外)就是那个底子厚、走得稳的选手。
作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境外唯一的全资子公司,中国人寿(海外)已成为中资保司在港澳及东南亚市场的重要代表。
说起来,中国人寿(海外)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1933年, 到现在已经走过了90多个年头。
这么多年,中国人寿(海外)穿越了不少经济周期,风风雨雨都见过,始终坚持稳健经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为客户持续提供靠谱保障与服务。
1.资产实力雄厚,投资视野全球化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海外)的总资产达4,417.97亿港元³,其中投资资产规模为4,151.37亿港元³,可以说是有底气、有实力。
它的投资覆盖了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债券、股票、不动产、另类投资等多个领域,注重多元分散与长期稳健回报。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寿(海外)全线产品的终期红利实现率均达到100%⁴,反映出公司良好的经营成果与对客户承诺的兑现能力。
2.国际评级背书,财务稳健可靠
中国人寿(海外)连续多年获国际权威评级机构的高评级:
穆迪(Moody's):A1⁵
标准普尔(S&P):A⁶
这些评级体现了公司在资本结构、风险管理、盈利能力与偿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也代表了国际市场对其可持续经营的高度认可。
3.区域布局广泛,服务覆盖多地市场
中国人寿(海外)总部设在香港红磡中国人寿中心,目前公司旗下有 7 家主要分支机构,包括:
香港分公司、澳门分公司、新加坡公司、印尼公司、中国人寿信托有限公司、金融科技中心、中国人寿国际金融研修院。
4.科技赋能服务,数字体验不断提升
为提升客户体验,中国人寿(海外)打造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涵盖:
线上投保、保单查询及管理、理赔申请、在线客服等功能。
同时,理赔流程透明、响应快速,理赔速度行业领先,个人保险理赔最快12分钟到账⁷,团体保险理赔最快5分钟到账⁷!大幅提升客户满意度。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稳健”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首选。
中国人寿(海外)凭借强大实力和全球投资视野,为客户提供了一种能穿越周期、应对不确定的资产方案。
当传统理财工具不再“十拿九稳”,真正值得信赖的,是那些能在风雨中依然稳步前行的机构和产品。
与其盯着存款龟速上升,不如早点为自己和家人准备一份既保值、又有保障、还能长远稳健增长的安排。
毕竟,财富自由靠的不是运气,而是规划和远见。
来源:港真生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