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湾区资讯 查看内容

香港最大本地银行即将退市!打工人开始慌了?

2025-10-11 10:14|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一笔总作价1060亿港元的交易,可能让香港四大发钞行之一的恒生银行告别53年的港股上市舞台。香港金融界迎来震撼消息!10月9日,汇丰控股与恒生银行发布联合公告,汇丰的全资附属公司汇丰亚太提出以协议安排方式将恒 ...


一笔总作价1060亿港元的交易,可能香港四大发钞行之一的恒生银行告别53年的港股上市舞台


香港金融界迎来震撼消息!10月9日,汇丰控股与恒生银行发布联合公告,汇丰的全资附属公司汇丰亚太提出以协议安排方式将恒生银行私有化退市,每股作价155港元,较恒生银行此前股价溢价约30%


消息一出,恒生银行股价瞬间沸腾,盘中最高暴涨超40%至168港元,最终收涨25.88%创下1972年上市以来的单日最大涨幅纪录,而买单者汇丰控股则股价下跌5.97%,市场显然在重新评估这笔交易对双方的价值



截至公告发布,汇丰亚太及其一致行动人已持有恒生银行63.36%的股份,此次计划收购剩余36.64%的流通股,以2900亿港元的总估值计算,相当于按2025年上半年账面价值的1.8倍溢价收购不过这笔交易仍需过五关斩六将,必须获得计划股东、香港高等法院等多重批准,预计要到2026年上半年才能尘埃落定


业绩寒冬遇裁员


恒生银行此次被私有化,早已埋下伏笔——业绩的持续承压与运营的收缩,让这家老牌银行显露疲态。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其营收161.1亿港元,同比下降14.88%,税后利润为68.76亿港元同比下降30.46%。


业绩滑坡的核心推手是信贷风险的集中爆发。恒生银行近年商业房地产信贷风险急升,不良贷款率高达6.69%,高出行业平均逾2倍这一数字无疑给恒生的经营带来了压力。


市场也在关注私有化可能带来的普通员工岗位调整。就在今年5月,恒生银行曾进行业务调整,受影响员工数目占银行核心业务员工总数约1%



有分析称,恒生与汇丰同样都是本地主要的大型零售银行,在业务上难免有重叠,一旦恒生成为汇丰的附属公司恒生的特色就会进一步减退。届时,无须太多分行,中后台也可能整合。因此,估计恒生被私有化后,势必大削人手,重灾区或涉人力资源、合规,及IT等部门。


相关人士透露,9日早上恒生内部已人心惶惶,因私有化带来太多不确定性,恐难逃成为被裁目标,他们“很多都感到惊讶、失望、伤心”。


从战后首家上市银行到170倍神话


即将告别资本市场的恒生银行,早已是香港金融史乃至发展史的重要注脚。作为香港四大发钞行之一(另外三家为汇丰、中银香港、渣打),它的发展史几乎与战后香港的经济崛起同频共振。


1933年,林炳炎等五位华资企业家在香港创立恒生银行,凭借对本地中小企的深耕站稳脚跟。1965年香港爆发银行危机,恒生一日内流失六分之一存款,危难之际被汇丰以 5100万港元收购51%股权,虽易主却保留了独立运营权。



1972年6月20日,恒生银行在港交所挂牌,成为二战后首家上市的香港银行,每股100港元的发行价获得29倍超额认购,冻结资金达28亿港元——这一数字相当于1971年香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上市首日市值即达16.5亿港元。


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恒生银行见证了香港从制造业中心到国际金融中心的蜕变,自身也缔造了资本神话:目前其市值已攀升至2820亿港元,较1972年上市之初暴涨超170倍,成为无数投资者心中的“长期标的”。即便是在数字化浪潮中,它仍凭借300余家分行的密集网络,稳居香港零售银行市场的核心地位。


地产绑定带来坏账风险


恒生银行的当前困境,实则是香港经济对地产过度依赖的缩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英资大行主导的复苏年代,恒生凭借植根香港的本土精神,敢于向一些被主流银行忽视的塑胶、纺织、玩具厂家批出信贷,扶持了一代华人企业家慢慢崛起,成为了香港制造的坚实后盾。


恒生银行也因而被称为厂佬银行,与香港的实体经济微妙共生。



不过,作为首创七年住宅按揭服务的银行,后续发展逐渐向地产驱动的金融增长看齐。1980年代,香港制造业大规模北移,银行业界又发现,为不断升值的私人房产提供融资,远比评估一家工厂的现金流要简单,利润也更丰厚;恒生银行也紧跟这个风向,彻底地从实体经济的赋能者,变成了地产金融的推助器,与地产价值高度捆绑。


这种经济模式在上升周期固然能创造巨大的账面财富,但代价便是楼价高企、产业结构固化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然而当楼市进入调整期,这种“一荣俱荣”的模式便瞬间转化为“一损俱损”的风险,恒生的坏账压力实则是香港经济结构矛盾的直接体现。


截至2024年,恒生银行在香港的商业房地产贷款额达1400亿元,占总贷款额约16%。而根据今年的中期业绩,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底上升0.57个百分点至6.69%,远高于2021年之前不足1%的水平。恒生不良贷款率上升的主因,正是受累于商业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而导致该行业贷款质量恶化。目前已作信贷减值的本地商业房地产贷款达到250亿元,未来极可能进一步增加。



恒生银行的退市,不仅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告别,更像是香港金融体系的一次“体检”——它暴露的不仅是单个银行的经营风险,更是整个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必须直面的挑战。香港需要彻底改革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必须拿出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


而这些,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已可以明显体会到。北部都会区前所未有的重视与规划加快落地,让外界对香港的发展格局有了新的憧憬。新的土地供给、新兴产业的引入、利益固化的打破等等,正在为香港铺就一条新生之路。

来源:香港直通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