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国内外资讯 查看内容

上海三甲医院宣布:试用人形机器人!预诊只要5-8分钟,一天服务超60人…清华技术在沪 ...

2025-10-10 10:55|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近日,一款轮式人形机器人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亮相,进入试用阶段。它是全国首款用于临床诊疗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张涛教授团队研发。在上海六院骨科,它为排队看病的患者提供 ...

近日,一款轮式人形机器人

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亮相,

进入试用阶段。


它是全国首款用于临床诊疗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张涛教授团队研发。


在上海六院骨科,它为排队看病的患者提供预诊服务,同时完成步态、肌肉力量等一部分检查项目,随后对问诊和检查信息进行多模态分析,形成辅助诊断建议并发送给医生。


医疗通用机器人进入医院的背后,是启迪之星(上海)高质量孵化器的积极作为。今年,这家源自清华创业园的孵化器已招引培育25家企业,主要集中在AI医疗、AI芯片、AI信息技术等领域,清华系项目占比近50%。张涛团队的创业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获得启迪之星投资后,他们在上海杨浦区创立了清瞰智能公司,将把具身智能机器人推广到国内众多医院。


技术创新推动具身智能进医院


“这台机器人是清华团队为医院打造的通用智能装备,能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在上海六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清瞰智能首席执行官高晓指着身旁的轮式人形机器人,向记者介绍道。只见它高约1.6米,上身有一块屏幕,用于显示诊疗信息,下身采用轮式底盘,适合在医院里移动。它的机械臂可以与不同医疗设备结合,完成辅助治疗工作。其算法和传感器可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进行配置,可扩展性很强。


轮式人形机器人在上海六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岗”。


经过多年积累,张涛团队开发出“智能体驱动多装备医疗集成技术”框架。它突破了传统人工智能单纯分析框架的局限,创新性地将控制算法与人工智能融合,用控制算法驱动硬件装备,用人工智能做精准分析与决策支持,实现了具身智能在医院真实场景的落地。


这个技术框架具有通用性,研发团队可在此基础上,为很多医学亚学科和临床方向开发不同的智能体。目前,清瞰智能正在走这条技术路线,除了上海六院骨科,还与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洛阳正骨医院等合作,让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


目前,上海六院骨科的试用情况显示,机器人预诊一名患者的时间为5—8分钟,每天8小时理论上可完成60名以上患者预诊。对医生来说,机器人助手能提升诊疗效率,降低他们的工作强度;对患者来说,机器人助手增加了临床评估的维度,能保障诊疗质量,而且就诊体验会更好。


清华大学团队研发的医疗通用机器人


全方位孵化高校前沿科技成果


上个月,上海六院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签署了项目启动备忘录,双方将通过资源整合与技术协同,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数据库建设及相关技术研发。与上海六院签约后,张涛感慨道:“没有启迪之星支持,我们的科研成果不可能这么快地进入国家骨科医学中心。”


去年12月,清华自动化系团队赴启迪之星(上海)孵化器参加路演活动,展示了医疗通用机器人成果。这家孵化器看好它的应用前景,希望张涛团队在上海创业。今年3月,清瞰智能公司在启迪之星(上海)注册成立,获得孵化器一期创投基金的天使轮投资。


此后半年时间里,启迪之星为这家初创企业提供了一系列孵化服务:与上海多家医院和杨浦区卫健委对接,推动机器人原型机在医院落地试用;与杨浦区相关部门沟通,解决科研人才落沪问题;向上海科创集团等投资机构推介清瞰智能,助力公司后续融资……“公司入驻启迪之星后,产品研发和落地进程很快。”高晓告诉记者,“国庆长假前一天,我还在河南出差,在洛阳正骨医院部署机器人。我们和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合作洽谈也很顺利,有望把具身智能机器人用于新的场景。”


上海六院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启动合作项目。


启迪之星(上海)董事长韩威认为,建设高质量孵化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与高校及其院系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打造高校前沿技术的“第一接触点”。启迪之星(上海)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它既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秘书处所在地,又地处杨浦,与复旦、同济等名校科研人员的合作很便捷。


近年来,这家高质量孵化器联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系举办了科研成果路演、校友会年会、前沿技术沙龙等活动,已聚集30项以上有产业化前景的成果。它还孵化出多家复旦系企业,如复旦微电子学院周强博士创立的光羽芯辰,研发端侧AI芯片,成立仅一年就完成了数亿元融资。


商业化培训让创业者收获颇丰


建设高质量孵化器的另一条途径,是提升科技企业的商业化能力。今年8月,启迪之星启动“T-Xcale技术商业化训练营”,由IBM全球销售学院原大中华区负责人金敏授课,为科技企业创始人和高管讲解B端销售方法与管理体系。


谈及举办训练营的初衷,启迪之星(上海)首席生态官袁骕说,她为很多初创科技企业介绍过大企业客户,但发现双方合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走上创业道路的科研人员缺乏技术商业化能力,比如不懂B端销售方法论,不具备体系化商业思维。


能否通过培训课程,引导科技创业者成长为科技企业家?启迪之星联合国内顶尖销售辅导团队,着手打造技术商业化赋能体系。训练营旨在构建科学销售体系,打通技术变现通道,通过“方法论导入+实战场景演练+一对一辅导”多元模式,助企业走通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金敏为科技企业创始人和高管授课。


参加首期训练营后,沈德无创时代董事、执行CEO崔磊觉得收获颇丰:“我们公司是上海交大陈亚珠院士团队基于40年研究成果创立的,研发的磁波刀有望治疗子宫肌瘤等多种疾病。虽然技术很牛,但面临商业化落地的挑战。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IBM的先进管理方法,尤其在商机管理、需求引导、决策链分析等环节上,训练营导师提供了一整套工具,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对公司未来发展很有帮助。”


除了训练营课程,启迪之星(上海)与销售辅导团队还为科技企业提供一对一辅导,通过“陪跑”帮企业解决问题、加速成长。


“高质量孵化器要为企业提供深度孵化、超前孵化服务。我们推出的技术商业化训练营是一种深度孵化模式;与清华等高校科学家合作转化科研成果、创办企业,则是一种超前孵化模式。这两种孵化模式前后衔接,可以把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有市场前景的产品。”袁骕的这番总结,道出了孵化器在全过程创新中的重要价值。

来源|上观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