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虽然已经过去了,但一波“真假香港月饼”的风波,可还没散。
最近,香港媒体调查发现,有内地食品公司专门在香港注册空壳公司,再打着“香港品牌”的旗号,在内地电商平台和直播间卖月饼。
听起来很“港味”,包装上也是满满的香港元素,但真相却是:这些月饼,从原料到生产再到配送,全都在内地完成。说是“香港制造”?连边都没挨上。
一整套操作看似合法,却极具误导性,甚至有律师指出,这是利用消费者对“香港品牌”的信任,打了个法律的擦边球。
还得从两个“热销香港月饼”品牌说起——港龙半岛和九龙半岛。
这两个品牌在内地电商平台上的销量都不低,宣传图上什么都有:香港夜景、维港轮廓、传统字样,加上一句句“香港正品”、“地道港味”,视觉冲击力拉满。
看着像正宗老字号,再配个“莫师傅监制”这种匠人故事,谁能不心动?
我们说“套路”,不是夸张,而是连环组合拳:
第一,月饼包装上的信息写得好看,但产地在广东惠州。比如“港龙半岛”月饼,标注的是“广式流心月饼”,生产地址清清楚楚写着广东惠州。
第二,所谓的“香港监制商”,地址在屯门某工业大厦。记者实地调查发现,那里其实是一家企业服务公司——不做月饼,专帮人注册公司。
至于“九龙半岛”,包装上也写了监制地址,葵涌某栋工业楼。
结果调查人员去了之后,发现那是一家秘书公司,连员工都说没听说过“九龙食品国际集团”,最后直言:“这应该只是注册地址,是空壳公司。”
再看看产品上的联系电话,竟然是内地热线400开头,完全不是香港地区的852。这波操作,怕不是连装都懒得装了。
九龙半岛月饼宣称:由一位拥有32年经验、曾是德国西饼大厨的“莫师傅”监制,听起来相当高级。
可香港媒体多方求证,访问了多位饮食界资深人士,结果没有一个人听过这位莫师傅,也没人知道这个品牌。一句话总结:人设编得挺好,现实中根本查无此人。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借壳营销”。品牌公司在香港注册、挂名“香港监制”,但实际上生产、运营、销售全在内地完成。打着“香港月饼”的名义,却连香港本地都买不到。甚至连记者致电他们的“注册地”都找不到人接听。
更夸张的是,这种操作已经形成产业链,并非个例。
宣传里说是“香港高端月饼品牌”,但香港媒体查了一下公司注册资料,发现地址在湾仔某写字楼,实际是秘书公司“世侨商务”。
这家公司不光帮“香港美诚”注册,还为至少40家公司提供地址服务,包括商标送达、注册代理等等。
也就是说,这些“香港品牌”,可能只是花几千块注册了一个“香港皮”,连办公室都没有。
更讽刺的是,“香港美诚”的唯一股东是住在广州的李水清,在四家公司担任董事,除了“香港美诚”还活着,其他公司都已经解散。你说这样的“品牌基因”,跟香港有多少关系?
当然,如果只是空壳公司打“香港”擦边球,那还只是“骗认知”。更严重的是:
中秋节前,香港海关在突击检查中发现,170盒仿冒“美心月饼”正准备流入市场。这批假货在包装上高度还原,售价也只比正货便宜两成,普通消费者根本难以分辨。
不过,海关还是揪出了4大破绽:
月饼盒背面的成分表印错:正品标明有E160a和E160b色素,假货只印了E160b,还重复两次。
食用日期造假:正品没有“2025年11月5日”这个批次,假货却全部印着这天。
防伪码扫码结果不同:正品扫码后会跳出验证页面,显示生产时间、防伪图文等;假货扫码则直接出错。
卡纸英文印错:原本的“filled with blessings”,在假货里变成了“fillcd with blessings”,连拼写都懒得校对。
要知道,月饼是要吃进肚子的,假货不仅违法,还可能影响健康。早前,海关已将这些月饼送往化验所检验,是否含有有害物质仍在确认中。
知识产权律师指出,像“香港监制”、“香港品牌”这些说法,目前在香港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界定标准。只要你注册了公司、有地址、有商标,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宣传自己是“香港出品”。
但这种模糊说法,正好钻了法律的空子。律师形容这是“更隐蔽的假冒”,不是直接伪造别人品牌,而是用信息不对称误导消费者。
这类产品最大的问题在于:消费者以为自己买的是品质、是信任,其实买的只是“包装”。
中秋已过,但教训不该被忘记。
面对琳琅满目的“香港月饼”,别再只看包装、听主播一句“地道港味”就下单。要看是否有真实的公司背景,有否门市、电话是否香港区号、是否有品牌官网、是否能追溯来源——这些,才是真正判断一款月饼是否“香港制造”的依据。
别让“fillcd with blessings”这种祝福,成为中秋的笑话。
来源|港真生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