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西贡的桥咀岛上发生的一幕,震惊了不少香港人!
有游客下水浮潜时,没有控制好姿势,直接踩在活珊瑚上,大片珊瑚当场变白!!
(图源:绿色和平)
有人把海星、海胆挖出来当“战利品”,玩够了就丢在岸边;
桥咀岛,本是香港人最引以为傲的一片“海洋珍宝”。
这里的珊瑚在海水里静静生长十年,色彩斑斓;
鱼群在珊瑚间穿梭;潜水者在清澈的海底与自然共享一片天地。
然而,最近的这个假期,这片宁静被打破了。
香港的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珊瑚一旦被踩坏,往往要十几年才能恢复!
海星离开泥沙几分钟就可能死亡……
塑料垃圾留在沙滩、石缝里,可能几十年都不会分解……
桥咀岛这片“水下花园”,被一次次无意识的举动,伤得很深。
一群人在默默守护,也有人“不懂”如何靠近。
事件曝光后,香港渔护署立即加派人手登岛巡查。
工作人员沿着沙滩和海岸线巡视,看到踩踏、挖海洋生物等行为,会当场上前劝阻,并耐心讲解生态知识。
他们背着大垃圾袋,一块块地清理沙滩,连石缝里的塑料碎片也不放过;
同时安排潜水员下水,监测受影响区域的珊瑚健康状况。
当局也在考虑是否限制登岛人数,以减轻人流压力。
而在另一边,不少香港市民在社交平台上讨论此事时,都提到一句话:
“不怕人多,就怕不懂。”
同样一片海,有人懂得如何接近,也有人从未思考过“该怎么靠近”……
为什么同样是海,这里的结果不一样:
香港是名副其实的“海岛之城”,拥有263个大小岛屿,四面环海。
从市区乘船二三十分钟,就能抵达清澈海域。
浮潜、帆船、立桨冲浪、皮划艇……
水上活动在这里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更特别的是,香港人和海的关系,并不只是“玩”。
在香港,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在课堂上学习环保与海洋生态;学校组织海岸实地考察,环保组织走进社区。
香港政府、非政府机构和市民长期合作,开展清滩行动、珊瑚监测计划等活动。
(图源:香港户外生态教育协会)
以“香港珊瑚监测”为例,2023年就有超过700名公众志愿者参与,覆盖33个潜水区。
潜水俱乐部和教练在出发前,也会反复强调“不能踩珊瑚、不能随意触碰海洋生物”。

(图源:香港01)
对香港人来说,海洋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早已习惯与之共处。
而对一些外地游客而言,海洋只是一个“景点”,是郊游的延伸,是打卡拍照的背景。
前者懂得规则与敬畏,后者往往只是“来玩一下”。
这种差异,不在于地理距离,而在于观念与教育的差距。
当一种对自然的尊重被内化成习惯,人与海之间的关系,便不再是消耗,而是共生。
一座海岛,折射出文明的不同侧面。
桥咀岛的遭遇,并非个例。
一座城市的文明,不只在于高楼大厦和整洁的街道,更在于当没有人监督时,人们对自然的态度。
珊瑚不会说话,但它们的“受伤”,肉眼可见。
一脚踩踏,可能毁掉十年生态;一代人的努力,也能让它重生。
这场关于桥咀岛的讨论,说到底并不仅仅是“游客不文明”,而是一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公开课。
下次当你来到一片海,请记得:
不踩、不挖、不带走海洋生物;
垃圾自己带走;
尊重规则,爱护自然。
文明的分水岭,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