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这几天去了香港的西贡桥咀岛,大概会以为自己不是在郊游,而是赶上了地铁高峰...
十月一号的阳光很给面子,海水亮得像蓝宝石,结果还没等浪花打两下,就被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淹没了。
四千多人——没错,是“四千”这个级别——登上了这个只有几百米长的小岛,热闹程度堪比维园年宵。
有人穿着救生衣下水浮潜,有人拿着网兜“捉海星”,还有人一边生火一边在朋友圈发文:“原生态龙虾真香”。
旁边的孩子在沙滩上追螃蟹,大人喊得兴高采烈,却没注意脚下踩的那片——其实是活生生的珊瑚礁。
到傍晚,海风还在吹,但珊瑚碎片已经在浪里翻滚。潮间带多了几个新“坑”,海胆的壳被踩裂,海星也被拿来当“纪念品”晒照。那一刻,你几乎能听见自然在叹气。
绿色和平的人当天也在场。他们拍下的照片后来在网上疯传:
珊瑚被踩断、海胆被掏空、还有人在沙滩上生火煮食。照片里的画面一半是笑容,一半是焦土。
有立法会议员江玉欢当场发话:“这种情况唔可以等,要即刻调查。”
她的语气是又急又重——既是责备,也是心疼。她说得直接:“旅游不是无限开放的,冇管理计划就唔好乱开。”
其实这句话,说穿了就是:别再拿“打卡”和“人气”当借口去透支自然了。
过去几年,随着地质公园的名气越来越大,它成了短线旅程的热门地。加上社交媒体推波助澜,一到假期这里就“爆棚”。
然而岛上的生态系统其实很脆弱,尤其那一带的珊瑚群,原本是研究和保育重点。没想到黄金周一来,全被踩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好风景”。
环境及生态局这次动作挺快。
10月5日,一场跨部门的巡查行动在桥咀岛展开。渔护署、警方、海事处、食环署、康文署——五个部门几乎同时出动。有人巡海,有人巡滩,还有人派单张宣传“自己垃圾自己带走”。
据了解,渔护署还特意制作多语言版本的宣传品,希望内地、海外旅客都能看懂“请勿践踏珊瑚”这句话。海事处的巡逻船则在附近海域绕圈,防止非法泊船。连食环署都派员清垃圾,务求让桥咀岛“回复呼吸”。
截至5日下午,官方回报说“情况已回复正常”。不过“正常”只是表面。真正的问题,是这个岛的生态承载力已被测试到了极限。环境局也承认,会在黄金周后检讨人流管理和相关法例,并重新评估桥咀岛的承载量。
说白了,这次的混乱其实是一次“警钟”。它提醒香港——旅游不只是“开门迎客”,还包括“怎样迎客”。
但话说回来,谁又不想去亲近自然呢?问题不在“想去”,而在“怎么去”。或许这正是香港可以趁机思考的契机——怎样在旅游与保育之间找到更聪明的平衡。
最近有专栏作家抛出了一个挺有趣的新概念:“燃脂游”。
乍一听还以为是哪家健身房的新噱头,其实它是一种把运动和旅行融合起来的玩法。简单说,就是一边玩一边动,一边动一边瘦,还能顺势带旺周边的餐饮、住宿和零售业,让健康和经济一起升温。
在国外和内地,这种旅游早已流行。
巴黎迪斯尼的游客平均每天走两万多步;英国奥尔顿塔乐园也差不多。玩一天,消耗上千卡路里。人家玩的是乐园,结果不小心也“健身”了。
内地河南济源推出的“燃脂地图”,结合徒步与自然风光,更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这些地方靠的不是华丽的商场,而是健康与风景的结合。
从麦理浩径到龙脊,从凤凰山到大浪湾,每一条山径都是天然的燃脂场地。你可以清晨出发爬山,中午到海边划艇,傍晚回城吃一份低脂豆腐火锅——那不只是旅游,而是一场“健康生活体验”。
不过,要玩得久、玩得好,就必须有制度护航。政府若真想推动“燃脂游”,就要先补上三块拼图:
第一,有规有管。 桥咀岛事件的教训就在眼前。任何旅游开发都要有承载上限与监察机制,否则就等于拿自然去换点击率。
第二,让健康成为亮点。 不只是“走路流汗”,而是把健康文化融进旅游体验——从轻食餐饮到中医养生体验,从智能穿戴监测步数,到体育券鼓励市民参与。
第三,教育先行。 政府可以和学校、旅游公司合作,推“环保+运动”的郊游模式。让下一代知道:保育不是规矩,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当然,燃脂游的目的不是要让大家变成“行山版的卡路里计算机”,而是希望在游玩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这座城市。
桥咀岛的乱象,也许是个痛点,但痛点之后若能长出新的思路——那就不白白踩了那片珊瑚。
香港需要的是一种新的旅游哲学:玩得尽兴,走得轻盈,爱自然,也爱这座城。
来源|港真生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