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湾区资讯 查看内容

周末开车几十公里都要去!广州美食里的隐藏“大佬”竟是它,街坊:鲜到爆 ... ...

2025-10-7 09:01|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最近街头巷尾的小海豚持续上新中各地网友纷纷开启自己的“寻豚之旅”有的就在城市地标旁也有的藏在某条小巷中给路过的朋友一个小惊喜每当提及广州味道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早茶点心、烧腊等传统粤菜精华殊不知在广州的 ...


最近

街头巷尾的小海豚持续上新中

各地网友纷纷开启自己的“寻豚之旅”



有的就在城市地标旁

也有的藏在某条小巷中

给路过的朋友一个小惊喜

每当提及广州味道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早茶点心、烧腊等传统粤菜精华

殊不知

在广州的美食版图里

还藏着一个隐藏“大佬”——

散落在各区、贴地气又实惠的农家菜

这些农家菜

不如高档餐厅那般精致摆盘

却饱含着乡野的烟火气与浓浓的人情味

是了解广州另一面的生动窗口

不少广东人表示:

周末开上几十公里的车

也要去吃一顿鲜到爆的农家菜!

今天

跟着喜洋洋乐融融一起

寻味几家极具地方特色的农家菜

感受一番不一样的羊城风味


要论广府特色农家菜的底蕴,南沙的疍家菜无疑是绕不开的。


曾经的疍家人,世代逐水而居,以舟为家、以渔为生。他们的饮食文化,自然也深深地烙上了江河的印记,讲究"不时不食、不鲜不食",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本真之味。



疍家菜的最大特色在于对""的极致追求。清晨的南沙水乡,河涌纵横,渔船往来。渔民们将刚刚捕捞上岸的鱼虾,或即时烹煮,或晾晒成干,这便是疍家美味的起点。



十五运会举办期间

正值广州的金秋时节

此间的青蟹是大自然给予南沙的馈赠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

造就了南沙青蟹的优越品质

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咸淡水青蟹肉质鲜美,膏油饱满,只需清蒸,既能保持蟹的原汁原味,又能通过简单的调味提升鲜度。青蟹中的雌蟹由于积累脂肪可长成膏蟹”(奄仔蟹,黄油蟹),不仅蟹肉如豆腐般嫩滑,半凝固半流质的蟹膏更是犹如流沙蛋黄般软绵。



而风鳝也是南沙的特色水产秋冬之际正值风鳝产卵洄游的季节,此时的鱼肉脂肪最为丰富,烹调出的味道润而不腻。旧时,每年农历九月至十一月,南沙皆有养殖和江海捕捞风鳝。


在疍家菜制作技艺中,风鳝有传统的煎焗、砂锅啫、起片豉椒炒、粥水浸等做法,除此之外,将风鳝晒制成腊味,融入热腾腾的煲仔饭中,也能激发出另一番风味,海味的浓郁都糅合在温香的米粒里,鱼腊的油脂被激发,成为天然的提鲜


品尝疍家菜,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次文化的体验。它承载着疍家人漂浮于水上的历史记忆,是南沙这片咸淡水交界处独有的风味标签。坐在水边的棚屋或渔排上,吹着江风,品尝着现捞现做的青蟹和风鳝,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广州这座千年商都背后,那份与江河共生共息的深厚底蕴。


从咸淡水交织的南沙水乡向北

我们来到层峦叠翠的白云山麓

在这里

白云区的太和烧鸡

以其粗犷豪迈的山野气息

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


太和烧鸡的独特魅力,首先体现在选材上。太和镇地处山区,林木葱郁,这里的烧鸡选用的是在果园和山坡上自由奔跑的本地走地三黄鸡。这些鸡运动充足,肉质紧实且富有弹性,为制作美味的烧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作太和烧鸡的工艺独具特色。传统的制作方法需要先将整鸡用秘制酱料腌制数小时,酱料中包含了多种香料和中草药,这是烧鸡风味的关键所在。腌制完成后,将鸡挂入特制的泥窑中,以荔枝木或龙眼木等果木为燃料进行烤制。这种传统的烤制方法能够使鸡肉受热均匀,同时果木的香气也会慢慢渗入鸡肉之中,形成独特的风味。






烤制过程中的火候掌握至关重要。经验丰富的师傅需要根据火焰的颜色和温度,不断调整鸡的位置,确保每一面都能均匀受热。整个过程大约需要40分钟到1小时,期间要不断观察鸡皮的颜色变化,防止烤焦。当鸡皮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并开始滴油时,就说明火候恰到好处。






刚出炉的太和烧鸡

色泽金黄,表皮酥脆

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最地道的吃法是直接用手撕开,感受皮脆肉嫩的口感。鸡肉汁水丰富,香气四溢,配合着酥脆的鸡皮,让人回味无穷。这种粗犷的吃法正好体现了农家菜的真谛——追求食材本味,享受美食带来的最直接的快乐。


太和烧鸡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展现了广州人务实、爽朗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农家菜"粗料精做"的烹饪理念。每一家制作太和烧鸡的农家乐都有自己独特的秘方,这些秘方往往代代相传,成为家族的骄傲。

继续向北

进入广州的"后花园"从化

这里群山环抱

流溪河水清澈见底

空气质量常年位居广州前列



成片的竹林,让当地衍生出不少以竹筒饭为招牌菜的农庄。而用柴火烧的竹筒饭,无疑最能体现竹筒先做锅,后做碗,再做柴烧,最后成为堆肥的养料这完整而竹尽其用的一生。

柴烧竹筒饭的制作是一门精湛的技艺,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制作者的用心。



竹子选用的是单竹,它的竹囊比较薄,竹节比较长,适合用柴烧。米饭的选料也很有讲究。从化本地出产的优质大米是首选,这种米颗粒饱满,米香浓郁。将大米提前浸泡两小时后,与腊肉、香菇、花生等配料一起装入竹筒。配料的选择可以根据季节变化而调整,春天可以加入新鲜的笋丁,夏天可以加入当季的菌菇,秋天可以加入新收的花生,冬天则可以加入更多的腊味。还有排骨、牛肉、鸡肉、田鸡、白贝等常见食材。




最关键的烤制过程需要丰富的经验。竹筒要斜放在炭火上,不停地翻动,使竹筒受热均匀。烤制的时间要根据火候和竹筒的大小来调整,通常需要304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竹筒内的温度逐渐升高,米饭慢慢变熟,竹子的清香也慢慢渗入米饭之中。






当竹筒外表被烤得焦黑

并散发出特有的焦香时

就可以取下来了

用刀劈开竹筒的瞬间

蒸汽携带着竹香、米香、肉香扑面而来

令人食欲大开



米饭吸收了竹子的清香和配料的鲜美,粒粒分明,软糯可口。竹筒内壁有一层薄薄的竹膜,这层竹膜能够防止米饭粘在竹筒上,同时也增添了特殊的口感。


广州的农家菜,远不止于此。每一区,每一镇,都可能藏着独具风味的乡土料理。它们的魅力,正在于这份"贴地气"的实在与温情。它们或许没有米其林餐厅华丽的摆盘和繁复的技艺,却有着最浓郁的"锅气"和最鲜活的生命力;它们的环境或许简单甚至简陋,却充满了市井乡野的蓬勃朝气与浓浓的人情味。


这些深藏在广州肌理深处的农家风味,与璀璨的城市天际线、精致的商业中心共同构成了羊城多元、包容、充满活力的城市性格。从南沙的咸淡水交界处,到白云的层峦叠嶂,从从化的流溪河畔,到增城的万亩稻田,每一道农家菜都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智慧。




当您来到广州看全运,在为运动健儿加油呐喊之余,不妨放慢脚步,走出市中心,深入这些充满烟火气的乡间角落,在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里,最动人的味道,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普通,却饱含深情、看似朴实无华却滋味悠长的农家菜中。

来源|广州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