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交,则万物通。”交通,是人类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文明发展和经济繁荣。当今的广州,正凭借海、陆、空、铁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优势,全力推进枢纽城市建设。
白云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年内投运,广州将以一流的航空设施和服务强化互联互通,构建世界主要城市“12小时航空交通圈”;广州东环城际铁路(番禺—白云机场北)、琶莲城际铁路即将开通运营,并将与广惠、广肇、广清、广州东环城际铁路(白云机场北—花都)贯通运营,实现大湾区城际铁路从“线”到“网”的飞跃……广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全方位建设,为人们的美好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话咁快就到!

如何从“枢纽”到“枢纽+”,如何从综合门户枢纽到全球资源配置中心,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
枢纽是广州的独特禀赋,交通是广州的显著优势。从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世界级铁路枢纽和轨道体系、道路交通体系,再到近几年驶入快车道的新型基础设施,广州在强化门户枢纽方面持续发力。
航空“朋友圈”不断扩大12小时通达全球
从2018年世界航线发展大会,到2023年、2024年的广州国际航空枢纽高质量发展大会,再到今年的国际机场博览会,各大国际航空盛会频频落地广州。9月8日至9月11日,“2025国际机场博览会”在广州琶洲举办。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梁楠表示:“广州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机场作为航线网络的重要节点,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球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也是民航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冰心表示,广州作为中国的“南大门”,立足南粤、背靠湾区、通达全国、链接世界,一直是中国至大洋洲、东南亚的第一门户,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点。
白云机场航站楼。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连通世界的“空中桥梁”,也是连接“一带一路”和“空中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截至目前,白云机场国内外通航点有230多个,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连接国际及地区近100个目的地,每周往返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班超1800架次。今年以来,白云机场已联合国内外航空公司新增、恢复或加密国际客货运航线超过20条,航空“朋友圈”不断扩大。从广州出发,已基本形成高效通达全球的“12小时航空交通圈”。
随着三号航站楼今年内投运,白云机场将形成“三座航站楼+五条跑道”的超大型枢纽格局。依托广东广州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白云机场作为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航空引擎,正朝着通达全国、联通洲际、辐射世界的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全速推进。根据相关规划,2030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预计达1.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380万吨。
把“出海口”搬到内陆企业“家门口”
港口,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广州港发祥于秦汉,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兴盛于唐宋,“广州通海夷道”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成为明代在中国“朝贡贸易”最大港,清代“十三行”“一口通商”,独揽全国对外贸易。
如今,广州港是世界大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十大港口之列,是我国能源、原材料物资运输和南北商品交流的交通枢纽,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全国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最大粮食中转港、重要的汽车枢纽港、非洲和东南亚航线枢纽港。长期以来,广州港在腹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支撑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贸易中心、国际交通枢纽的地位,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州港南沙港区。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通讯员:刘伟
2024年广州港集装箱年吞吐量为2645万标箱,居全国第五和全球第六;货物年吞吐量为6.9亿吨,均居全国和全球第五。广州港已成为联通世界的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线180条,连通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等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
进一步巩固广州国际交通综合枢纽优势,不仅要把“枢纽”自身建设得更强大,也要有更强的带动性,带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从“枢纽”到“枢纽+”,如何从综合门户枢纽到全球资源配置中心,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近年来,广州港深入推进“枢纽+通道+网络”物流发展战略,通过智慧港口升级、多式联运创新、港航资源协同三大引擎,致力于为内陆腹地企业提供稳定、高效、低成本的出海物流大通道。目前已累计在泛珠三角区域设立内陆港及办事处38个,开行海铁联运班列39条,高标准打造赣粤、渝穗、穗蓉等海铁联运示范通道,搭建起内陆地区与广州港联通世界的海铁联运通道网络,把“出海口”搬到内陆企业“家门口”。
小辞典:意为“这么快就到了”或“转眼间就到了”。
近年来,广州轨道交通、高速路网密集上新,在拉近城市时空距离的同时,人民生活出行日益便利。“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初步形成。
轨道交通如同城市“动脉”,带动经济发展,便利群众出行。近年来,广州轨道交通密集上新,在拉近城市时空距离的同时,助力“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形成。去年初,广东佛山地铁2号线广州南站换乘通道正式投用,实现与广州地铁2号线、7号线等多条线路的站内换乘。
广东城际的列车
在广州生活了30多年的湖南人钟姐表示,“我感觉生活在广州很幸福,地铁年年都有新线开通,还有高铁和城际铁路,我现在经常不开车,依靠公共交通,换乘‘丝滑’,比如去深圳看海,或者去香港逛街,我可以坐高铁加地铁;去佛山看祖庙、吃顺德菜,也可以从广州坐地铁过去。”
轨道交通:形成“地铁+城际”立体化交通网络
道路通,人气旺,产业兴。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4条城际铁路贯通运营,开通大湾区首条地铁环线;2025年,广州在大湾区运营的轨道交通总里程超过1100公里,广州地铁工作日日均客运量迈进千万级水平,初步形成“环形+十字+X形”城市轨道交通结构。
今年6月29日,广州地铁已率先开通运营10号线(杨箕东至西塱段)和12号线(西段浔峰岗至广州体育馆、东段二沙岛至大学城南)。这两条新线在轨道交通线网中形成“X形”对角线布局,有效衔接广佛线、22号线等多条线路,并与广州白云火车站实现无缝对接。除此之外,13号线二期(鱼珠至天河公园段)和14号线二期首通段于10月29日正式通车,22号线后通段也将于年内通车。根据规划,广州地铁今年计划开通10条(段)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达173公里,其中包括6条(段)地铁线路和4条(段)城际线路,形成“地铁+城际”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与此同时,时速350公里的广湛高铁也正冲刺年底通车,广州“高铁进市区”加速驶来。广湛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时速350公里沿海铁路客运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广东省自主投资建设技术最复杂、线路最长、投资最大的铁路项目,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北部湾城市群的高速铁路。项目建成后,将大幅缩短粤西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运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极大改善粤西地区群众出行条件。
高速公路:“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初步形成
截至2024年底,广州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含收费城市快速路)1268公里。作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公路主枢纽,广州不断强化对外辐射通道,完善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华南的“三环+十九射”高快速路骨架路网,公路网络编织出一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联通全国的立体交通网,多条高速公路与大湾区城市互联互通,“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初步形成。
据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透露:未来广州将持续巩固白云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织密地铁和城际轨道两张网,积极构建由骨架路网、干线路网、基础路网组成的功能清晰、级配合理的路网体系,不断描绘更加辉煌的交通画卷,奋力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
来源|广州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