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暑假作业写完了吗?”
“你暑假作业写完了吗?”
“你暑假作业写完了吗?”
(别问,问就是在极限挑战~)
“史诗级赶作业”大戏上演↓
最近,不少网友晒出了中国学生在各地一边旅游打卡一边赶作业的照片:埃及金字塔旁、马尔代夫海边;飞机上、高铁上、候机厅都出现学生们奋笔疾书的身影。
社交平台上多个账号分享小孩在旅行途中写作业的经历
孩子们赶作业“大戏”演技大赏也精彩纷呈——
有边哭边写型
有嚎啕大哭型
有奋笔疾书型
有勇撕作业型
还有全家上阵型……
小孩姐小孩哥们赶作业直接整出“表情包”

真情实感的“哭技”被网友戏称
“建议写入北影教科书”
图源:@川观新闻、新华社视频截图
家长们更是急得焦头烂额
不少打卡、实践、手工作业都还没做,
家长们只好亲自上阵;
还有家长吐槽
带娃出游全程都在盯着孩子赶作业↓
浙江宁波一位妈妈受访时表示:“这真是一次折腾的旅行,全程都在催孩子赶作业!”作为一名新初三学生的家长,6天的珠海、广州之行,让她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一样:白天暴走赶景点,晚上还要盯着孩子赶作业,就这样都差点没赶上在规定时间交作业。
孩子在候机室奋笔写作业。(图源:宁波晚报)
此外,还有不少娃开始状况百出
“妈妈我睡不着“
”妈妈我不想起床,不想上学“
”妈妈我作业没写完怎么办啊“
”我觉得肚子痛头疼不舒服“
”我不想吃饭,别吵我“
……
有家长急到崩溃
“真的很想揍娃”!
其实,孩子们的状况百出真不是装的,而是“心病”。心理医生指出,开学前后的一至两周是心理科问诊的高峰期,原因就在于孩子们从轻松的“假期模式”回归紧张的“校园模式”,心理状态的短时间失衡易导致患上开学综合征。
当孩子对你说:“妈妈我不想回学校”时,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一起来看看心理专家的建议。
“开学焦虑”一般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情绪低落、焦虑烦躁等。也有学生的焦虑表现从心理反应向生理反应发展,比如出现肚子痛、头痛、牙痛、呕吐等。这些并非孩子的身体病了,也非孩子“装病”,而是焦虑情绪所导致的身体反应。
情绪波动明显,容易发脾气或哭泣,对家人的关心和支持表现出冷漠或抗拒,会认为家人不理解他们;
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头痛、胸闷、头晕恶心、腹泻、失眠躯体症状;
行为上突然变化,从暑假放松开心状态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不理家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出门,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经常独自发呆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
孩子们的“开学焦虑”有个体差异,原因、表现、程度也各不相同。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两方面的行为,一是进食,二是睡眠。大部分孩子可以自我调节、缓解负面情绪,不过,如果孩子出现不想吃饭、彻夜不睡或白天嗜睡,精神抑郁,甚至出现自伤、自残等极端行为,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咨询、就医。
心理专家指出,家长此时千万别说“你不读书以后怎么找工作啊?”“不读书以后喝西北风么?”之类的话,这样可能会加重孩子心理负担,且无法舒缓焦虑。
要先表达出同理心,指出妈妈知道开学对于你来说有一点压力,然后再鼓励孩子分享压力来自于哪里,再针对孩子的压力点进行疏导以及提供帮助。
专家还特别建议,即使家长觉得孩子开学自己解脱,在孩子面前也要注意措辞,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你终于开学了我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了”或者在朋友圈表达“解放了”的欣喜,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受待见”,可能伤害亲子关系。
暑假长达近两个月,孩子在漫长假期中免不了形成了比较懒散的生活作息习惯。距离开学已不足一周时间,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从今天起一起做这些事,帮孩子调适心理、身体状态,以良好的身心状态迎接开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开学前”必做清单本质上是帮助孩子完成 “假期模式” 到 “校园模式” 的心理转换与适应,但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也建议采取针对性策略。
用 “游戏化任务” 引导时间管理,减少抗拒——
提前 1-2 周开始调整,每天将起床/ 睡觉时间向开学时间靠拢(每次提前 15-30 分钟),避免突然改变带来的生理应激。
给每个时间节点增加 “专属仪式”,比如早上用孩子喜欢的音乐作为起床信号,睡前固定进行 “亲子阅读 10 分钟”,通过条件反射让身体形成 “仪式→该做某事” 的联想。
可制作作息可视化表格,如太阳图案代表起床、月亮图案代表睡觉,按时完成一项就贴贴纸,积累到一定数量兑换小奖励(如周末去公园)。利用低龄孩子心理的成就动机,让规律作息与获得认可挂钩。
缓解分离焦虑,建立安全联结——
开学即将上幼儿园或一年级的新生或许会对新环境紧张,表现为哭闹、拒绝上学、黏人等,这其实是孩子“安全感缺失”的表现。家长要让孩子相信 “分离是暂时的,我会被安全接回”。
可以提前预演”分离场景,用 “具体承诺” 替代抽象安慰,比如带孩子提前参观幼儿园,重点熟悉 “门口接送点”“教室位置”“厕所位置” 等细节,减少孩子对环境的陌生感;告别时明确说 “妈妈放学准时在门口接你”,避免送入学校后偷偷离开,会加剧 “被抛弃” 的恐惧。
初中 / 高中新生的紧张常源于 “环境升级后的落差感”,比如有的学生会有从尖子生变成普通生的落差、或者面对学业难度陡增的压力,以及社交圈重建的挑战。缓解焦虑的核心是帮助孩子接受 “过渡期的不完美”。
提前降低预期,接纳适应期的暂时落后:
告诉孩子升上高年级换了环境肯定要先熟悉一下,刚开始有点不适应、成绩波动都很正常,慢慢调整节奏就好。
引导孩子关注自己能做到的事:比如 “每天记住3个同学的名字”“整理好自己的课桌”“遇到问题时主动问老师一次”等,完成微小目标能快速建立 “环境可控” 的感知,缓解焦虑。
尊重独立需求,用倾听替代说教:
中学生可能不愿直接表达紧张,而是通过 “烦躁”“不想上学” 等方式流露。此时家长需克制 “讲道理” 的冲动,先倾听:“听起来你好像有点担心,是觉得新班级的同学不好相处吗?”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一起讨论解决办法,如 “要不要试试参加学校的社团,认识有共同爱好的同学?”。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虽有差异,
但本质上都需要在
安全感、自主感、成就感”中
完成心理转换
当孩子觉得 “开学是一件可控、
有趣、能获得认可的事” 时,
适应便会水到渠成。
开学倒计时,
新学期新起点,
一起加油吧!
来源|广州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