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9岁的女子从菲律宾返港后,被确诊感染日本脑炎。
这是香港时隔6年再次录得相关病例。
这名女子住在沙田帝堡城,在7月21日至8月4日期间去了菲律宾,还前往了当地的郊区。
回港后,她在本月10日出现了发烧、头痛和呕吐等症状,先后两次到威尔斯亲王医院求诊。
第一次未被安排入院,但因病情持续恶化,第二次就诊时被医院收治,随后确诊为日本脑炎,目前情况稳定。
她的4名密切接触者暂无病症,正接受医学监察。
那么,日本脑炎到底是什么?
它的学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潜伏期一般在4至14天,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大部分轻症患者可能只有发烧、头痛等轻微症状,但严重者会被影响中枢神经,出现颈部僵硬、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抽搐、瘫痪等,后果十分严重。
如果不慎感染,即使康复,仍有20%至30%的患者可能会留下永久性的智力、行为或神经损伤,这种风险对儿童而言尤其突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24个国家都存在日本脑炎传播风险,受影响人口超过30亿。
流行区域主要有以下三类:
东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等。在这些温带国家,日本脑炎往往集中在夏季高温、进入雨季的时期爆发。
东南亚地区:包括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缅甸等,因为气候炎热潮湿,病毒几乎全年都可能传播,雨季更是高峰。
南亚地区:如印度、尼泊尔等,部分地区疫情时有严重爆发。
而病毒传播的元凶,正是带病毒的蚊子——三带喙库蚊。
圈妹提醒大家,如果要前往日本脑炎流行地区,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被蚊虫叮咬;若要在当地长期停留,可考虑接种疫苗。
什么!蚊子?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细思极恐?
因为除了日本脑炎,还一种因蚊虫传播的传染病最近也在香港频频出现——基孔肯雅热。
截至今天(8月25日),香港已录得9宗基孔肯雅热个案,全部都是输入病例。
好消息是,从8月15日以来,香港已连续10日无新增(最新一宗确诊是在8月15日,一名居住在香港科技大学宿舍的男生,从佛山回港后被确诊)。
不过,这并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仍是本轮疫情的核心区,当地至今仍有病例增长。
如果前往这疫情区域,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护。
可以看到,无论是日本脑炎,还是基孔肯雅热,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元凶”——蚊子。
因此,香港正高度重视防蚊灭蚊工作。
食环署正联合多部门展开防蚊行动,包括针对高风险地点进行灭蚊、清理积水、设置捕蚊陷阱等。
与此同时在屋邨、公园、工地等加强执法巡查,并通过讲座、宣传片、派发传单等方式提醒市民,提高防蚊意识。
不过预防病毒这件事,光靠政府还不够,我们自己也能做很多小事:
说到底,核心就是两个字:防蚊。
无论是乙脑还是基孔肯雅热,都没有特效药。
预防,才是唯一的关键。
来源|港漂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