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过很多骗局:
有人承诺“日赚千元”,有人吹“稳赚不赔”。可现在,骗子已经不这么玩这么低级的手段了。
他们不提暴利,不讲赚钱,反而开讲“文化”“振兴”“政策导向”,弄个App,挂上科技农业的标签,线上线下包装得像模像样。
投资人听得认真,喝着茶,扫着码,点点手机,就觉得自己成了产业股东。
结果呢?
四川警方一收网,“圆梦茶海”平台非法集资6.3亿、坑了7.6万人的真相曝光。
那些拿着原始股权证的人,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不是股东,是被收割的那一批韭菜。
01
“圆梦茶海”是怎么骗的?
这帮骗子做了个App,说你可以在线认购茶树。每天产茶,变积分,积分可以提现。
你投得越多,茶树长得越快,赚得也就越多。
然后搞等级制度,谁投得多,谁拉人多,谁就升级。从“农户”变成“园主”、再变成“股东”,还能拿“原始股”。
听起来像传销?可它巧妙的地方在于没说“日赚千元”,也没说“回报100%”。
它说的是:“这是个国家鼓励的项目”,
“你参与的是农业数字化”,
“你是在为乡村振兴出力”。
很多人信了,甚至不是因为贪心才被骗,而是觉得:
“我在做一件正经事。”
为什么这么多人上当?就因为它看起来不像骗局。
每天都能随时打开App,能看到积分到账,能去线下门店喝茶听课,还能坐车去茶园参观,甚至能拿到一份股权证书。
他们把现场搞得特别像回事。
有时候是举办挂牌仪式,有横幅、有讲稿,还有所谓的专家导师上台演讲;
有时候是安排股东内部认购会,一口一个“马上上市”“抓紧最后一批原始股”的说辞。
现场看上去就像一个真正在走资本市场流程的公司。
到最后,App上所谓的产茶数据,全是后台虚构;
所谓“股权”,根本没有注册,也不会流通;
那些挂牌现场,花几万块找中介就能搞定。
最让人服气的,不是它骗得高明,而是它根本没急着骗。
它愿意陪你演,演到你主动相信。
02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被骗的总是中老年人?
首先,他们确实有一点积蓄,但不懂怎么打理。
银行利息越来越低,他们知道钱放着是贬值的;
可一说到基金、股票,又觉得太复杂,风险高。
当有项目主动找上门,承诺保本、稳健、跟国家方向一致,还专人带着操作,这时候信任就很容易建立起来了。
其次,他们并不贪图暴利,更看重的是参与感。
平台安排他们去听讲座、发荣誉证书、称呼“董事”或“股东”,哪怕没有实际分红,也能获得满足感。
这种心理,在退休之后更明显,身份感和存在感,成了驱动投资的核心因素。
第三,他们对熟人关系天然没有防备。
很多人不是看广告来的,而是朋友推荐、老同事介绍、亲戚领进群。
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一个社区甚至一个老年大学的群体就全员上车。
在熟人社交下,不信平台是怀疑朋友,这种心理比利诱还管用。
最后,他们普遍对国家政策抱有信任。
只要项目挂上“乡村振兴”“传统文化”“绿色农业”这些标签,就容易被认为是有政策背景的好事。
即使看不懂商业逻辑,也会觉得官方方向不会错,从而降低质疑、加大投入。
所以说,他们不是冲着赚钱来的,而是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事。
这才是这类骗局最隐蔽的地方,它不靠诱惑,而是靠认同。
结果就是,很多人明明已经察觉不对劲,却迟迟不愿面对现实。
提现开始变慢了,有人安慰自己是系统问题;
平台突然改规则,他们觉得只是过渡阶段;
钱迟迟不到账,也不愿意报警,总相信“公司还在”“只是临时困难”。
直到App打不开了,门店关门了,群主退群了,才意识到事情彻底出了问题。
可到那时,一切已经晚了。
03
这类骗局,现在越来越多了。
“圆梦茶海”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我们回头看看,还有这些项目也干过类似的事:
“山屿海养老”:宣传“旅居养老”项目,承诺低价住海南,结果是空壳地产;
“鑫慷嘉”:假冒境外交易所搞数字货币,拉了上百万人,收割上百亿;
“国学改命”:借传统文化讲命理课程,顺手把你导流去投“福报项目”。
这些项目表面上各不相同,有的讲养老旅居,有的谈区块链技术,有的打出传统文化的牌子,但核心套路是一样的。
项目本身没有真正的产品,也没有持续的盈利能力;所谓的回报,其实都是靠后来者的投入来维持;他们通过包装场景、讲故事,营造出一种正规正向的氛围,让人逐步放松警惕。
监管不是没在做,但真要对这类骗局“快刀斩乱麻”,并不容易。
首先,这些平台表面上看不出问题。
App做得专业,门店装修得体,宣传片拍得像正经项目,合同盖章齐全,甚至还能在企业信息平台查到公司名。
它不像传统诈骗那样直接粗暴,而是披着一层合规的外衣,骗得很隐蔽。要立案,得查清资金流、查清主体结构,远比普通诈骗案件复杂得多。
其次,资金转移非常快。
钱不是简单转账,而是通过多个账户跳转,包括微信、支付宝的中间平台,有的甚至通过虚拟货币转向境外钱包。
等发现问题再去追查,资金早已分散得无影无踪,几乎拦不住。
更麻烦的是,很多受害人前期并不配合。
他们不觉得自己被骗,还劝别人别慌,甚至拒绝配合警方调查。
等到真正意识到被骗的时候,平台早就人去楼空,项目方的负责人也失联了。
即便警方最终立案,追回的资金也极其有限。
能冻结的账户、可追的资产往往只够偿还很小一部分,大多数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钱彻底打了水漂。
所以,防这类骗局,最有效的从来是我们自己看得清、下得了决断。
得靠我们自己提前识破。
如今的骗子越来越会讲故事,我们得越来越擦亮眼。
“圆梦茶海”这事儿,不只是一次诈骗事件,它是一种提醒。
现在高明些的骗局,不靠承诺高收益,也不靠暴力洗脑了。
但只要你一旦失去独立判断,只要别人营造出一个看似美好的剧本,你就很难逃出去。
投资不需要冲动,需要的是判断力。
看清本质,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来源|通吃岛主的桃花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