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湾区资讯 查看内容

香港首批“高才通”续签数据出炉!成功获批率不足50%!

2025-8-16 14:51|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香港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俗称“高才通”)推出已满两年,虽然续签申请早已悄然进行,但具体数据一直未见公开。直到昨天,官方终于首次披露了首批续签的整体情况——答案,比你想的还精彩。这些曾拖着行李、满怀期 ...


香港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俗称“高才通”)推出已满两年,虽然续签申请早已悄然进行,但具体数据一直未见公开。


直到昨天,官方终于首次披露了首批续签的整体情况——答案,比你想的还精彩。


这些曾拖着行李、满怀期待来到香港的“高才们”,如今有多少人选择继续留下?他们的收入、行业、家庭情况究竟如何?


来源:HK01


今天我们就来用数据说话,拆解“高才通”续签的真实图景。


首先,来一组关键数字热热场:


截至今年7月底,首批高才中有13,678人的签证已到期,而其中大约54%的人选择申请续签。


如果再加上那些签证即将到期、提前递交申请的高才,总共接获了9,699宗续签申请,其中94%都成功获批,稳稳拿到了留港门票。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皱起眉头:为什么只有一半人申请续签?难道高才们来港后“梦碎香江”?


来源:大公网


别急,背后其实有几个层次的原因。


一方面,政府的态度很明确——高才通本来就是给你两年时间“试试水温”,无论是找工作、创业、还是适应生活,合适就留,不合适就走。


这不是政策失败,而是双向选择、自由进退的设计。香港让你来试,合适你就留下来贡献经济,实现“双赢”。


另一方面,也确实有不少人最初来港并不是出于特别明确的规划,而是有点“羊群效应”。


看到朋友圈里的校友、同事纷纷成功申请,自己也跟风一试。结果试了之后发现香港不一定适合自己,也没找到理想的工作,那就回家。这也很正常,毕竟人生总要试错。


来源:HK01


当然啦,留下来的这一半人,可不是“混水摸鱼”


他们需要通过层层审查,包括提供在港工作证明、稳定收入、纳税记录等,有些人还要证明自己正在创业或参与本地业务。入境处表示:把关非常严格,绝不是拿着通行证就能自动续签。


那么,这群留下来的“真高才”到底是什么来头?


数据显示,续签者中95%来自内地,月薪中位数为4万港元,约四成的人月入在2万至4万之间。也有5%的人收入低于2万,主要集中在起薪较低的专业,例如会计、学术研究等


这也合理,毕竟不是人人一来香港就能当上总监或CFO。


但也别担心高端人设崩塌,因为——高薪人士撑起了排面!


大约25%的续签者月入超过8万港元,其中1%更是高达30万以上!从行业来看,商贸、金融、创新科技是主力军,也有一成从事保险及经纪服务。


来源:HK01


有趣的是,这些成功续签的高才中,近一半人还为配偶或子女申请了受养人签证,平均每人带着1.7个子女来港。


这不只是数据,更是一种“我准备在香港安家落户”的态度。如果只是打算短暂停留,谁会愿意让孩子中断学业、离乡别井?


针对坊间“高才只是为了孩子读书”的质疑,政府也有回应:


八成续签的高才,其子女就读中学或以下,七成人在香港租房,甚至13%已经买楼自住。


这不是游客,而是决心扎根的中产家庭。


来源:有线新闻


而对于“高才来港产子”的争议,小红书上的确有些“高才通产子攻略”流传,但根据政府统计,近年来新生儿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仍稳定在每年约3万人左右。


所以即使有人选择在港生育,也根本谈不上“滥用漏洞”。


港府的态度也很清晰:“人家要生宝宝就生宝宝,我们不能阻止,也没必要妖魔化。”


再看看教育、医疗、住房的资源分配问题——前特首梁振英曾连续发文质疑,而现任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也“隔空回应”得很有底气。


来源:HK01


他表示,香港适龄学童人数减少,高才子女的到来并不会加重负担,反而补充了人口结构;医疗方面,这些高才普遍年轻且有纳税能力,大多使用私营服务;住房方面,绝大多数选择租房或自费置业,对政府资源影响有限。


总的来说,“高才通”虽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但目前续签情况反映出一个渐趋清晰的趋势:通过严谨筛选,真正愿意留下来、在香港工作和生活的人,正逐渐沉淀下来。


这些高才,带来了劳动力、消费力、人口和希望。


所以,别再被社交平台上的浮夸攻略牵着走。高才通不是“身份捷径”,也不是“生子工具”。它是一场理性的双向选择,而香港,正在吸引那些真正愿意留下、真正能贡献的人。


来源|港真生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