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看到一则奥运冠军杨威的新闻。说的是他为了孩子上学在香港租房,结果发现在香港50平方就算豪宅了。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香港的新房非常少,大多都是几十年的老楼,想租个房子真心不容易。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聊聊香港的住宅市场,以及50平方的房子到底算不算豪宅? 从杨威和杨云夫妇发布的视频来看,他们看了好多套房子,但最终租到了合适的房子。是一套60平米的房子,月租金为3万元。(如上图)从评论区我了解到:他们租的这个房子叫做“海湾轩”,是一个“E字形半围合的建筑。从立面上密密麻麻的窗户来看,有无数套房子。(如上图)而这个项目位于九龙城区红磡湾畔,邻近尖沙咀的购物中心、餐饮及文化设施。周边玩50米范围内有3条巴士线路停靠站,步行8分钟可达红磡都会广场。 (如上图)海湾轩其实是一个酒店,270°环视维多利亚港的景致。作为全港首个家庭式设计的双子酒店之一,与红磡车站、红磡体育馆隔街相望。(如上图)我在网上找到了这个60平方房子的户型图,大家一起来看看室内有多大。(户型如上图)一进门就是个开放式的厨房,然后餐厅和客厅也是套在一起的,形成了“一统间”的感觉。(如上图)两个卧室都不大,特别是小卧室就更加拥挤了。房产网站显示的图片可以看到:只能放下一个很窄的单人床,书桌和床紧紧的贴在了一起。(如上图)所以杨阳洋学习时,只能把电脑放在床上,因为书桌实在铺不开啊。(如上图)虽然这个房子的室内非常拥挤,但是窗外的景致无敌啊。对于不是临海而居的朋友来说,维多利亚湾的海景真的是看不厌。(如上图)那这样一个60平方的、海景无敌的房子,在香港算不算是豪宅呢? 在香港,豪宅的定义是:住房面积达到93平方米(1000平方英尺)以上或价格超过2000万港元。我们在TVB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千尺豪宅”,就是这个出处。而这类住宅往往配备高端的装修与设施,所在小区的物业服务也更为优质,居住环境舒适且私密。而50平方米的房子通常不算作豪宅,那奥运冠军杨威为什么会觉得是豪宅呢?主要原因是香港的房子单价高。2025年香港房价大概处于每平方米18万到22万港币之间。在港岛中西区、湾仔等核心地段,每平方米房价能轻松突破40万港币大关。所以作为一个内地到香港租房的明星,杨威有此感慨也就不足为奇了。在香港,50平方米的房子通常被视为改善型住房,因为普通香港家庭的户型多为30-50平方米。但也有特例,比如演员佘诗曼在香港的豪宅就只有4-50平方米,但一个平方价格高达三十万,总价也有小两千万,所以也被描述为单身贵族的豪宅。(如上图)出于好奇,我又去查了一下香港住宅市场的情况,找到了一组数字,大家不妨一起看看。2021年数据显示:全港人均居住面积:16㎡。(近年变化也不大)其中私人住宅:人均约18平方米;公屋及资助房屋:人均低于私人住宅水平;劏房(分间楼宇):人均仅6平方米,部分极端案例甚至低至人均2-3平方米。根据2023年的数据,上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7.5平方米。这差距还是挺大的,即使是香港计算套内面积,而上海是以套型面积计算。其中私人住宅套均面积为45㎡,仍有3%居民居住的分间楼宇套均面积仅为11㎡;套均面积中位数,这个指标能反映整个市场上“户型的面积大小”情况。就比如说上海实行过很多年的“70/90政策”,那么上海的套均面积中位数就可能会小于或者比较接近90㎡。香港房屋套均面积中位数为40㎡,也就意味着香港市场上大多数房子就在这个面积上下。而造成香港住房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供应不足和高房价。仅24%的土地已开发,而核心区房价超20万港元/㎡,导致普通家庭被迫接受极小居住空间。因面积受限,香港家庭普遍依赖多功能家具,如折叠床、隐藏储物等。另外也催生了垂直收纳,例如18㎡住宅通过3.6米层高隔出两层空间。(如上图)尽管政府通过公屋和填海计划(如“明日大屿”)试图缓解,但短期内人均面积很难显著提升。由于香港和大陆的住宅市场不同,所以对于豪宅的定义也不同。也就难怪奥运冠军杨威会发出“在香港50平方就是豪宅”的惊叹!虽然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很小,但是香港的人均寿命却是全亚洲最高的。但有专家却说“长期住小房子,寿命会减少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