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下午,这个消息像一颗闷雷,在长沙湾道恒满楼的楼道、茶餐厅、街头巷尾炸开。
当天下午3点50分,一位社福机构的女社工报了警。
她的服务对象林先生,患有唐氏综合症,需要定期到宿舍报到,可他已经整整三星期没出现。
她打电话联系林先生的姐姐——52岁的林女士——约好当天下午2点半上门家访,却迟迟没人开门。
她敲门多次,屋里传来一些含混不清的声响,但没人回应。
社工心里一沉——多年工作经验告诉她,这可能不对劲,于是第一时间联系上级并报警。
消防员赶到后,用力破开那道铁门。门开的一瞬间,屋内的空气混合着一股说不清的气味,潮湿、闷热,又夹着一丝刺鼻的味道。
客厅里,黄婆婆倒在地上,白发散乱,颈部的伤口让人不忍直视;卧室中,林先生静静躺在床上,双眼紧闭,脖子泛着不正常的红痕。
救护员上前确认,两人都已经没有生命迹象。
警方初步推断,林先生可能被物品覆盖头部窒息而死,黄婆婆则疑似被剪刀多次刺击致命。
循着地板上的点点血迹,警方找到一条通往天台的后梯。
天台风很大,傍晚的阳光在水泥地面上打出刺眼的反光。角落里,52岁的林女士坐在边缘,双脚悬空,头发凌乱,神情恍惚。那把疑似作案的剪刀,已经被她抛下楼,落在大厦的簷篷上。几步之差,就是生死。
警方与消防一边轻声劝说,一边慢慢靠近,终于将她救回安全位置。当场拘捕,黑布蒙头押走。
恒满楼的楼道里挤满了人,有好奇围观的,有掩面叹息的,还有邻居小声讨论:“她平时很安静啊,没想到会这样。”“那个弟弟我见过,总是笑嘻嘻的。”没人想到,这个看似平凡的家庭,背后藏着这样的风暴。
这户家庭的构成并不复杂:85岁的母亲黄婆婆、47岁的儿子林先生(唐氏综合症患者)、52岁的女儿林女士,以及她的丈夫。
当日丈夫不在家,只有母子与姐姐同处一室。林女士失业在家,有精神疾病病史,平时几乎不外出。长年的照护压力、经济困境、精神困扰,像一条无形的绳子,一点点收紧。
案发当天,这条绳子似乎彻底断裂。
案发当晚,深水埗警区重案组与鉴证科人员在恒满楼反复取证,封锁现场近9小时。
从单元中提走的证物一袋又一袋:疑似作案工具、带血衣物、床单、毛巾,以及一些警方未透露用途的物品。直至接近午夜,封锁线才撤下。楼道里还留着白色的鉴证粉末痕迹,门口被贴上封条,仿佛在提醒——这里曾发生过无法抹去的事。
社署事后表示,会为相关家属提供协助,并再次呼吁市民面对困境时,不要选择伤害自己或家人——可向综合家庭服务中心或致电热线2343 2255求助。这种呼吁在新闻中并不罕见,但在悲剧发生后听来,却带着无奈的沉重。
这起案件的震撼,不只是因为它的残忍,而是它发生的地点——家。
家本该是温暖的港湾,却可能成为高压锅,暗流涌动,外人看不见的,是里面日复一日的矛盾和压力。
在香港这样节奏飞快、空间有限的城市里,类似的“隐形照护”家庭并不少见。照护者常常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生活被彻底绑死,经济和心理压力像两块巨石压在身上。如果缺乏外部的及时支援和心理疏导,这种压力就可能在某个时刻彻底爆发。
社工在这起案件中的作用值得反思。
如果不是她那天坚持上门探访,悲剧可能会被更久地掩盖。但同时,我们也要问——为什么问题总是等到危机爆发时才被看见?为什么“破门而入”才是我们发现危机的方式?
精神疾病也是绕不开的关键话题。
患病不等于暴力,但当精神健康状况未被有效管理,同时承担沉重的照护责任时,风险会急剧增加。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污名,让很多人不敢求助,担心被“贴标签”。而这种沉默和回避,往往让问题在暗处不断累积,直到某一天爆发。
或许,这起案件的真相会在法庭上揭晓,或许警方的调查会还原一个更复杂的背景。但它已经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的几个短板——精神健康支援不足、照护资源缺口大、社区预警机制过于被动。
如果说悲剧能留下什么意义,那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忽视身边那些看起来“很能撑”的人。他们或许正处在无声的挣扎中。一句真诚的关心,可能就是那根把他们拉回来的绳索。
香港深水埗的夜色依旧,街角霓虹依然闪烁,茶餐厅的汤勺还在碰撞碗口发出清脆的声音。但恒满楼的某个单元,灯光已经永远熄灭。我们无法改变那一天的结局,却可以努力,让下一个故事,不必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来源|港真生活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