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租3000港币,住进600万的香港豪宅?
放在以前,光听标题都觉得是哪个PPT创业项目的融资故事。
不过这个暑假,这种操作却正在一批港漂学生中间真实上演——只是他们不是创业公司,而是一群“回内地享受暑假”的大学生。
“期末考试结束回家,把承租的房间转租回血”成了不少港漂在暑假里的常规操作。
相比过去默默把房间空置两个月,今年的小红书上,“暑假短租”四个字成了新关键词。
一张床位、一个月、三千块,包水、电、煤、网,甚至还顺带附送楼下的泳池健身房,看起来就像是简配版Airbnb,目标用户非常明确:短期来港实习、上课、交换的年轻人。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学生们连租房都要“搞副业”?
答案其实很简单:在香港租房,经济成本高。
比如城大的小董,在大围名城一个单位里租了主人房的一张床,每月五千多。
放在香港,这不算高价,但对一个本科生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她说,其他室友都已回内地,自己也准备返乡,两个月没人住,房间空着可惜。
于是她在小红书上挂出自己那张床,标价三千,全包,无中介费...
你以为这是她的个人行为?其实整个单位都已经默默成为“转租共享房”。
客厅、饭厅早已被隔出两个小房间,主人房也摆了两张床,一套三房被硬生生“扩容”成了五房六床。
不是高密度,是极限密度。
去看房的记者说,过道昏暗、空间局促,两人同时转身都略显困难...
而这绝不是单例。同一栋楼里,小杨也是一名港漂女生。她和朋友合租的主人房,人均月租5700。
朋友回内地后,她就把自己的床位挂上网转租,月租3600,也包水电煤。
大家会发现:她们的想法很朴素:不求赚钱,只想“回血”。但在租金飞涨的香港,这个“回血”的空间,已经成了一种带有商业逻辑的行为方式。
不过,从法理上来说,这种转租处在一个模糊的灰色地带。
如果原始租约里没有明文禁止分租,那技术上来说可以理解为“默认允许”。
但现实中,很多学生并没有去确认,也很少有人真的拿到原始租约副本或者查过物权登记。
更多时候,就是一句“房东知道”“没说不行”带过,心里大概也是觉得:我只租两个月,出不了什么事。
但问题是,真出了事,就不是小事。
有的房东一旦发现转租,可能会立刻中止原合同,不管你是谁、租了多久,通通请走;
还有的“二房东”自己就没搞清楚租约条款,导致最后倒霉的反而是“第三手”的短租租客——合同没保障、押金退不了,住着住着忽然被要求搬走的案例并不少见。
你以为“房东不在香港”“签约靠快递”听起来是自由,其实也可能是你维权时最头疼的事。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转租热”也揭示了香港租房市场的某些现实问题:房源紧张、租金高企、信息不透明,中介费用又高,想省钱的人只能自己动手去社交平台找房源。
学生之间互租,看似高效、灵活、价格低,但也意味着全靠信任和自觉维护。
这就是现状。一边是想节省开支的港漂学生,另一边是需要短期落脚点的实习生或上班族,中间没有平台,没有合同系统,也没有规则,只有一个个聊天记录和截图,作为彼此的信任凭据。
风险肯定有,但很多人愿意赌。不是因为他们不怕,而是因为租金太贵、信息太少、选择太窄,留给他们“安全且合理”的选项实在不多。
当然,不能否认,也有部分人开始把这件事做得越来越“专业”:房间信息整理清楚、入住流程透明、房东知情、租期可查,有时候比中介还靠谱。
这种模式,其实已经半只脚踏进了共享住宿经济...
有人说,这是新时代学生的生活智慧;也有人觉得,这已经触碰到了市场的边界。
但无论怎么看,这个暑假在香港悄然流行的“床位副业”,确实让人看到了年轻人如何在高成本城市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缝隙生存空间。
不过最后还是要说一句:无论是转租者还是租客,合法、安全始终最重要。
租约看清楚、租期核对好、房东是否知情确认一下,这些细节真的不是走形式,它决定了你能不能安安心心地住到暑假结束,而不是半夜收拾行李被赶出门。
如果你是房东,你能接受学生这样短租操作吗?如果你是租客,三千块租个“共享主人房”,你会考虑吗?
来源|港真生活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