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爆发基孔肯雅热疫情,特别是佛山市,引发关注。
据悉,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主要特征是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
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
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病毒,最初在非洲流行,之后不断扩散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岛屿及美洲地区。
世卫资料显示,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截至今年6月,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共确诊超过22万例病例,当中死亡病例约80宗。
我国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适合病毒快速传播的蚊媒活跃期长,存在"输入性病例-本地传播流行"模式。
7月25日,工作人员在佛山市顺德区庄头村喷药消杀蚊虫。新华社
今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境外输入继发聚集性疫情。
根据佛山市通报,截至7月31日,佛山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6500例。佛山市政府已于7月29日启动佛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另外,根据广东省疾控局此前通报,广州、阳江、湛江等超过10个市有确诊病例报告。
澳门方面,自今年7月中起共录得6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其中4名患者于潜伏期内曾到佛山市。
另外,据澳门卫生局8月1日晚通报,卫生局当天接获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经调查确认与早前内地通报在新城A区工作人员关联,同属一个感染源头。这是澳门首例本地基孔肯雅热病例。
香港方面,2016至2019年每年录得1至11宗个案,全部为外地传入个案。
8月2日,初步发现首宗输入基孔肯雅热个案,是一名12岁男童。据了解,这名男童与母亲7月中到佛山探亲,经常在户外活动,多次被蚊叮,上月底返港后出现发烧、皮疹等病征,化验结果证实感染基孔肯雅热。
现时正值暑假期间,市民外游频繁,香港出现输入基孔肯雅热个案的风险相当高。特区政府已采取多项应急准备,预防基孔肯雅热在本地传播,保障市民健康。
深圳湾口岸。中通社资料图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中心)港口卫生科一直与深圳海关保持紧密联系,确保两地的口岸防控措施到位,两地人员昨日亦举行前线工作会议,以加强了解双方在口岸的防控工作。
中心的公共卫生化验服务处具备充足的检测能力,会为公立及私家医院的基孔肯雅热怀疑病例进行检测,并已联同医院管理局进一步提升本地检测能力,确保香港一旦出现爆发,怀疑个案可尽快进行化验,以达致早发现、早诊断。
预防病人受到蚊子叮咬是防止出现本地传播的重要措施。假如本地蚊子受到基孔肯亚热病毒感染,便有机会在社区进一步扩散。当香港出现确诊基孔肯雅热个案,为审慎起见,病人会被安排到医院,以在无蚊环境下接受治疗。
中心会按流行病学调查及风险评估进行防控工作,包括为个案的家居接触者或共同暴露于感染源头的人士提供医学监察及健康建议,如他们出现相关病征,中心会安排化验检测。
中心会与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紧密合作,实地视察有关地点并进行病媒调查及灭蚊,减低本地传播的风险。
政府正监察含退热成分的药物(例如: 扑热息痛)在香港的供应情况,并与供应商、本地制药业及社区药房组织保持紧密沟通联系。有关药物在本港整体供应维持稳定,市民不需要囤积有关药物。
中心传染病处主任欧家荣表示,不论在本地或外游时,应时刻保持环境卫生、注意防蚊控蚊及采取个人保护措施,防止蚊子滋生及避免被蚊叮是预防蚊传疾病的最佳方法。
深圳湾口岸。中通社资料图
市民如从受蚊传疾病影响地区返回香港,应在14日内持续使用昆虫驱避剂,并密切监察自身健康状况,留意发烧、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若感到不适,应尽快求医,并告知医生外游细节,以便医生作出临床诊断,并按个别病人情况安排适当检测。
市民切勿自行用药,尤其是阿司匹林或非类固醇消炎药(如布洛芬),因这些药物可能引起严重副作用,例如增加出血风险。
彻底检查集水沟气隔、屋顶雨水槽、明渠及排水渠,避免淤塞;
每星期至少一次以碱性清洁剂擦洗沟渠和排水明渠,以除去可能积聚的蚊卵;
汽水罐、空樽及空盒等垃圾应妥善弃置在有盖的垃圾桶内;
栽种花卉的水应每星期最少彻底更换一次,尽量避免使用垫碟;
在雨季前把凹凸不平的地面填平;
如有需要,可于门窗装上防蚊网,或在室内地方使用隔蚊帘或蚊帐;
避免在丛林逗留;
户外活动期间,做好个人保护措施,穿着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含避蚊胺成分的昆虫驱避剂。
环境局局长谢展寰 (右一)连同食物环境卫生署及相关部门代表,到将军澳的宝林邨、宝翠公园及附近一带,视察地区加强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工作。香港政府新闻网
香港环境局局长谢展寰昨日(8月1日)早上连同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助理署长(行动)潘炳扬及相关部门代表,到将军澳的宝林邨、宝翠公园及附近一带,视察地区加强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工作。
监察地区曾于今年5月录得诱蚊器指数达第三级警戒级别,代表白纹伊蚊分布广泛。食环署已联同相关部门及持份者持续在各自管辖范围内加强防蚊灭蚊工作,包括清除蚊子滋生地、施放杀幼虫剂、以雾化处理方式杀灭成蚊,以及确保在适当位置设置的捕蚊器妥善运作等。该监察地区于6月及7月的诱蚊器指数已回落至较低的第二级别。
为防范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食环署积极采取以下措施防控蚊患:在各分区召开“跨部门地区灭蚊专责小组”特别会议,协调前线部门及各持份者加强灭蚊,根据指数或风险较高的地点,调配资源采取具针对性和持久性的防蚊灭蚊行动;
加强巡查建筑地盘及工地,以及私人住宅,对发现蚊子滋生的违规情况采取执法行动;
联同房屋署及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等不同部门在公共地方、公共屋邨、公园等加强巡查,如发现蚊子滋生地,会即时采取行动;
邀请房屋署及物业管理公司在屋邨及屋苑进行灭蚊运动,并鼓励居民参与;
联同各区民政事务处,协助有蚊虫滋生情况的地方如三无大厦进行防蚊灭蚊工作;
已向物业管理及防治虫鼠业界发信,提醒业界落实防治蚊患的措施,以及通过举办讲座,向业界讲解基孔肯雅热的最新情况及防蚊资讯;
持续加强公众教育及宣传,通过宣传短片、海报及单张等途径,提醒市民采取措施防治蚊患;
加强发布各区的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提高指数较高地区市民的防蚊意识。
工作人员在康文署辖下公园清理花床及清扫地上及沟渠内的枯叶。香港政府新闻网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已于辖下康乐场地如大型公园、休憩处、运动场、沙滩、游乐场及文化场地等采取多项防控蚊患措施,保障市民健康。
加强巡察辖下场地、修剪植物及清理花床、妥善弃置垃圾,特别是可储水的容器及容易积水的垃圾及清扫地上及沟渠内的枯叶;
清除井盖、明渠、水箱/容器、树洞和盆栽托盘中的积水,及在合适地点施放蚊油和蚊沙;
把所有贮水容器和水井盖好,避免出现积水情况;
放置蚊子诱捕器和灭蚊机等防蚊及灭蚊设置,及进行雾化处理杀灭成蚊;
参考食物环境卫生署提供的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在指数较高地区加强防控蚊患措施;
在场地当眼处摆放展板,加强宣传防治蚊患及保持场地清洁的讯息。
工作人员在康文署辖下一个公园进行雾化处理,以杀灭成蚊。香港政府新闻网
粤港澳三地一直按照行之有效的联络沟通机制,对涉及三地的传染病进行联防联控工作。中心会继续和广东省、澳门的卫生当局保持紧密联系,按照风险评估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预防基孔肯雅热在香港传播,保障市民健康。
另外,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基孔肯雅热医疗救治工作,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
国家卫健委网站截图
《诊疗方案》介绍,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包括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
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
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图源:央视新闻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到12天,常为3到7天。
急性起病,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为高热,可伴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
关节痛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
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在发病数天内恢复,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超过12周,有的甚至持续18个月以上,个别患者遗留关节功能损害。
图源:央视新闻
基孔肯雅热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预防主要措施包括:
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
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
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
来源:香港商报网、香港政府新闻网、央视新闻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