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湾区资讯 查看内容

为杜绝「考试移民」 香港收紧这一政策

2025-8-1 11:35|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香港积极推出包括「高才通」等多项人才计划,子女教育被视为吸引人才来港的重要因素,惟近年传出,部分人才只求为子女取得本地资助学额升学之利,却从未安排子女来港就学及生活,引发资助大学学额遭滥用的争议。特区 ...
香港积极推出包括「高才通」等多项人才计划,子女教育被视为吸引人才来港的重要因素,惟近年传出,部分人才只求为子女取得本地资助学额升学之利,却从未安排子女来港就学及生活,引发资助大学学额遭滥用的争议。特区政府昨日宣布,经考虑海外做法和本港实际情况,教育局将修订资助大学课程学额的资格,以确保公帑用得其所。对获批来港的人才子女,当局明确要求须先居港满两年,方可申请八所资助大学及其他专上课程资助学额,否则需要缴交与非本地生水平一致、高三四倍的学费。为确保平稳过渡,新方案将分阶段落实,2028/29学年起全面实施两年居港规定。

●教育局將修訂資助大學課程學額的資格,以確保公帑用得其所。圖為香港大學校園。 資料圖片

教育局发言人昨日在传媒简报会上补充,来港受养人才子女申请联招的人数,从2020/21学年升读大学的200人增到2024/25申请年的1,048人,上升趋势明显,社会关注到当中部分人或无来港居住,影响了在港学生升大学的机会及公帑运用准确性,强调是次修订属合适时机,希望藉新措施堵塞漏洞,并让计划更能达到吸引人才来港的初衷。

合理分配资源 法院裁定合法

发言人强调,现时香港多项公共福利如公屋、综援等都设有居港年期要求,有关安排均已获法院裁定为合法,特区政府有责任设定条件,合理地分配珍贵的资助大学学额资源,相信新安排可鼓励人才家庭提早规划来港定居。

发言人表示,有关修订已设立过渡期作缓冲,将于2027/2028学年起适用(2026年10月开始申请),首年要求人才子女居港满一年,2028/2029学年全面实施两年居港规定,让受影响人士有充足时间处理,并供大学联招处,八所资助大学、香港演艺学院及职业训练局等的招生部门调整行政程序。

蔡若莲昨日就修订在社交网站发文表示,特区政府十分重视来港人才,并一直提供各种配套和协助,使他们更快融入社会。是次修订在于设立两个学费类别,并修订相关申请资格准则,当局已充分听取社会不同意见,并取得适当平衡,相信对真正有意来港发展的家庭影响不大。

她表示,其他院校副学位、高年级学士学位及研究院修课课程政府资助学额也会采取类似做法,而涉及「本地学生」和「非本地学生」定义的奖学金或政府资助计划亦会作相应修订,以确保处理方法一致。

【话你知】英星大学学费早已分级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早前表明会参考英国、新加坡等地政策,检视本地大学收生时不同学生类别的学费水平。

其中,英国的公帑资助专上院校的学费一般分两级:较低的「本地生」学费和较高的「海外生」学费,而私立院校通常只设一级学费。即使是英国国民或拥有英国永久居留权者,除非是难民身份等极端情况,否则亦需要符合居住满三年要求,方能享有较低「本地生」学费。

新加坡则把入读大学者分为四级,学费亦分为四级,以新加坡公民学费最低,其次是新加坡永久居民,第三级为来自东盟国家的国际学生,第四级则是其他地区的国际学生,他们要付的学费最高。

就政府资助专上教育而言,即使是新加坡永久居民,仍要缴付较公民高约60%学费,并规定须在毕业后留在新加坡工作三年。他们只有在成为永久居民两年之后,才可申请成为公民,继而在公帑资助大学中支付最低的资助学费,而新加坡公民则无规定在毕业后必须留在新加坡工作。

大学酌情超额收生 不占1.5万个资助额

特区政府是次收紧居港未够两年的人才子女入读资助大学学额资格,但未有改变其在入境处中「本地学生」的定义,实际上,可理解为在「本地学生」中新增一个分类。教育局发言人昨日解释,虽然有关学生所交学费与非本地学生看齐,但他们并不属于40%非本地生学额配额,也不会计算在1.5万个大学一年级资助学额之内,而是由大学酌情以超额收生的形式取录,有关超额收生最多可占学额的4%。

以2025/2026学年为例,八大资助课程本地生学费为44,500元,而非本地生学费则由16万元至21.8万元不等,后者高出三四倍,有关学费未来亦会按情况调节。教育局发言人指出,若人才子女申请入读八大学士课程前未有来港,其获取录并入学后,便需要缴交非本地生水平的学费,其入学后则将开始居港,合相关资格者可申请调整学费标准。换句话说,若其能顺利延续受养人身份,一般可在升大学三年级时达要求,即第三四年学费会转回本地生水平。

在新安排下,即使居港未够两年而不获资助学费,人才子女如在港应考文凭试仍可透过大学联招报读八大学位。发言人指,因大学招生程序紧凑,必须预留充足时间确保流程顺畅,首年学额的居港年期计算将由各大学依实际开课日期厘定,在与大学联招处商议后,定出5月31日为资格审核截止日。

受养人挺修订:这样更公平

就特区政府收紧资助专上课程申请门槛,本港八所政府资助大学在回应香港文汇报查询时均表示,欢迎特区政府厘清资助专上课程学额和资助申请资格,各院校将会继续按照公平和择优而录的原则,根据既定机制及程序,甄选及录取学生,并会继续与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进一步了解及磋商实施细节,务求让相关修订得以顺利推行,确保公帑用得其所。有通过优才计划来港逾两年的受养人,亦支持修订,觉得这样更加公平。

郭女士的丈夫是优才,他们从浙江来港两年多,育有三个孩子,并都在香港读书。她坦言希望孩子能在香港接受文凭试教育,因香港有两文三语的优势。她坦言身边有内地朋友的子女在内地生活、读书,却以自修生及本地生身份考入香港八大,并戏称这是「弯道超车」,新政策下,可更好提高本港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并照顾到香港本地学生利益。

立法会议员、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学术及对外关系)刘智鹏表示,各项人才计划的初衷均是吸引人才来港发展,是否携子女来港定居只是其中一个考量因素,若人才仅登记后离港,独留子女在港就学,就与初衷不符。今次新修订的安排,既确保受养人来港就学的合理性,并有效回应社会对「本地生」与「新本地生」资源分配的关注。

他强调,不论是资助大学或是自资院校的申请,「学生本就来自多元背景,院校已具备完善的招生流程,而且需要经由相关部门发出证明文件,造假可能性极低,能准确反映申请人实际在港时间,相信不会增加院校的行政负担。」

议员盼新安排杜绝「考试移民」

立法会教育界议员朱国强认为,新安排有助堵塞政策漏洞,以合理、合法为原则,秉顾不同持份者利益,期望落实新安排有效杜绝「考试移民」,善用公帑资源,相信社会不希望议题演变为对立与分化。

他同时认为,有关的执行细节仍须考虑,尤其现时不少专才家长反映,安排子女入读高中困难,很多学校不愿取录高中插班生。在新安排下,不排除出现专才子女在港居住,但没有学位而要在本港补习社学习,甚至跨境返内地私校就读文凭试课程。他期望政府持续审视高才通续签情况,有需要时相应微调政策。

立法会议员吴杰庄认为,是次政策调整参考了国际经验,具有充分理据,既能维持香港吸引人才的政策优势,亦可保障本地学生的教育权益,同时纾缓政府的财政负担,确保公共资源用得其所,实属恰当之举。他强调即使未能符合本地生资格,人才子女仍可接受香港优质教育,只是需承担与本地生不同的学费而已。

摘自香港文汇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