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树仁大学官网换上了黑白色,首页挂着简单却沉重的讣告:
创办人之一、校监胡鸿烈博士,在家人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105岁。
图源:星岛头条
在香港教育史上,胡鸿烈留下的分量,绝对不简单。
图源:香港01
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也在第一时间发文悼念:
“胡鸿烈与妻子钟期荣一同创办树仁书院,增加香港青年接受专上教育的机会,并始终坚持敦仁博物的教育理念,不遗余力推动树仁成为树仁学院和香港首所私立大学——树仁大学。”
图源:橙新闻
很少有人知道,104岁的胡鸿烈在创办香港树仁大学的35年间。
和妻子钟期荣一共投入了至少4到5亿港元的毕生积蓄。
图源:香港01
这不是慈善,不是投资,也不是生意。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
说胡鸿烈是“教育圈疯子”,真不夸张。
胡鸿烈192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可以说年轻时就是学霸。
1942年于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1944年考取了外交官第一名。
图源:维基百科
1952年,他获法国巴黎大学颁授法学博士。
两年后考获英国大律师资格并回港展开大律师事业。
妥妥的人生赢家。
20世纪70年代,原本可以早早退休的夫妻二人,用尽积蓄购入跑马地一栋三层半的洋房,创办“树仁书院”。
图源:星岛头条
胡鸿烈任校监,他的太太钟期荣任校长。
朋友都劝他们别疯了,但他偏要干。
因为当时香港只有两所大学,只有不到2%的中学毕业生能升学。
他说:“年轻人想读书,为什么没地方读?”
1976年,树仁获政府承认为注册专上学院,改名树仁学院。
1978年,港英政府几次提出给予资助,条件是改用“二二一”(2年预科、2年专科、1年学术性教育)制。
图源:大公文汇
但胡鸿烈夫妇一口拒绝,坚持要办四年制大学课程。
当时很多人说他傻,放着资助不要,还自掏腰包办学。
可胡鸿烈想法很简单:真正的教育,绝不能为钱妥协!
图源:网络
为了撑住学校,他和太太几十年东拼西补,甚至高龄还出山打官司,赚点律师费贴建校经费。
终于,2006年,树仁成了香港第一间私立大学。
说到底,他不是在“做教育”,他是在为香港年轻人拼一条出路。
说到这,圈妹脑海里都有画面了: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先生,西装笔挺地走进律师楼,再次出现在法庭上,掷地有声地为人辩护。
不是为了自己名声,也不是为了赚钱养老,而是为了那几栋还没盖好的校舍。
别人退休养老喝茶,他却拎着公文包去“打工”建学校。
你说他图什么?真不是钱,是“信仰”。
更让圈妹佩服的是,胡鸿烈博士和太太平时生活朴素到极致,能省一块是一块。
但一提到学校,他们下手比谁都阔绰。
图源:yahoo!新闻
几十年下来,每一笔积蓄都花在建设学校与教育上,一毛不留。
图源:香港树仁大学
从1971年办学第一天起,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学生无论来自香港、内地还是海外,都得修一门“国文必修课”,还必须及格,不然不能毕业。
图源:明报
真的不是随便说说的。
在这个大家都追着“就业率”“论文量”的年代,胡鸿烈博士偏要学生打好中文底子,学中华文化,做人有根。
图源:香港文汇网
后来有不少雇主都跟他说:“我们喜欢树仁出来的学生,规矩、靠谱,做人有底线。”
他说听到这句话,觉得比什么都值。
2007年,胡鸿烈博士和钟太太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图源:网络
颁奖词很有意义: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图源:百度
愚公、骆驼、牛马?
听起来甚至有点“傻”,可就是这种“傻”,才撑起了一所学校,托举起几代学生的未来。
如果从生意角度看,他们确实“赔惨了”:
几十年烧钱,血本无归,连退休生活都搭了进去。
图源:明报
但圈妹更想说,这样的人生,哪能用亏不亏来计算?
2006年,树仁学院正式成为香港第一所私立大学,35年坚持,终于得到认可。
图源:东网
更别说,他们还一手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生,播下了中华文化的种子。
图源:明报
除了教育,胡鸿烈一生还为社会民生做过不少事。
他曾任市政局议员及香港立法局议员,参与多项改善民生工作,包括推动中文成为法定语言、争取九年免费教育等。
图源:香港文汇网
因为这些贡献,他先后获颁英帝国官佐勋章、金紫荆星章、大紫荆勋章;
图源:香港01
2015年,香港大学还授予他名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图源:香港01
圈妹认为,胡鸿烈博士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是财富的数字,而是你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图源:香港树仁大学
他留下的是一所大学,是几代学生的成长机会。
更是一份对教育、对社会、对文化的深情和坚持。
图源:网络
香港会记得他,树仁会记得他,所有曾被他精神打动过的人,也都会记得。
愿胡鸿烈先生一路走好。
来源|港飘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