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国民女神”老干妈辣椒酱,正在走下调味品神坛。
令人意外的是,击败这位本土巨头的,竟是一家在中国市场“潜伏”30多年的美国企业——味好美。
乍看名字,许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只要走进厨房,就能发现这个品牌的身影。
更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包装印有中国红,名字富有中国特色,几乎家家能看到的调味品,并非国货。

据统计,2024年,味好美的收入为450亿元,竟比老干妈多9倍。
抛开“爱国情怀”因素,味好美能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必有其过人之处。
这让人不禁好奇,味好美是如何“潜入”中国市场,并成功挑战中国辣椒巨头老干妈,在中国市场分得一大块蛋糕?
味好美在美国已经有135年历史,也算是百年老字号了。
味好美最初的主营产品并非辣酱或调味料,而是果酱等产品。
工厂成立后,创始人麦考密克并未直接在超市上架,面向消费者销售,而是巧妙地选择了西餐厅作为突破口。
他明白,新品牌缺乏客户基础,与西餐厅合作是快速打开市场的有效途径。
果酱打入西餐厅后大受欢迎,为麦考密克带来了第一桶金。
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他很快发现美国人偏爱风味更浓郁的果酱。

于是,他成功研制出液体香辛提取物,并将其加入果酱中,结果西餐厅供不应求。
在向西餐厅供应果酱7年后,麦考密克判断时机成熟,决定将战略重心转向香辛料,让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
为了快速切入新领域,1896年,他收购了一家成熟的香料公司,巧妙地“站在巨人肩膀上”,既省时,又省力。
依托成熟的香料企业基础,加上自身的运营经验,味好美的调味料迅速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

产品在美国的成功,激发了麦考密克将味好美推向全球的雄心壮志。
尝到收购的甜头后,麦考密就把“并购”作为公司进军全球的经营策略,每到一个地方,就收购当地有实力、有规模的企业。
在此期间,味好美成功搭上了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巨头,成为其调料供应商。
通过几十年的持续并购与绑定餐饮巨头,味好美很快挤入全世界最大香辛料提供商头部行列,在全球商业舞台上大放异彩。
能成功进军全球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1989年,味好美盯上了中国这个全球消费人群最大的蛋糕,开始进军中国市场,然而,起初也是水土不服。
要知道,味好美惯用的策略是通过西餐厅吸引消费者,再通过超市进入千家万户。
但当时,西餐在中国远未普及,味好美想要找到一个有效的市场突破口确实困难重重。
不过,对于在全世界市场“久经沙场”的味好美来说,这并非无法逾越的障碍。
当西餐渠道受阻,味好美果断调整策略,既然无法速胜,那就打一场“持久战”。
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味好美制定了三项深耕中国市场的关键策略。
第一招:深度本土化。说白了,就是“伪装国货”,打开国民度。

与其他进入中国的外资品牌强调自身“洋身份”不同,味好美选择了彻底融入中国本土文化。
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起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味好美”,简单粗暴,土味既浓又好记。
除了名字外,味好美还设计出符合中国文化的包装,大红或大绿,同样俗气,但显得亲民。
还有,在印制“logo”时,味好美放大中文名,缩小英文名,其目的就是与国货混淆。
第二招:产品创新,符合中国人口味。
在调味品领域,中国有“十三香”;在辣酱领域,中国有“老干妈”。
味好美深知,作为外资品牌,仅靠单一产品难以生存,产品多元化才是立足之本。
自进入中国起,味好美就潜心研究中国人的口味偏好。他们发现,与国外消费者追求单纯的辛辣刺激不同,中国人更注重复合风味。
于是,味好美创新了一款“甜辣酱”——有甜有辣,少油少糖,成功俘获了中国消费者的胃。

第三招,在产品多元化方面,味好美一直在寻找机会。
2013年,味好美果断并购了武汉一家味精企业,扩充了调味品种类,加速中国本土化脚步。
产品创新和多元化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味好美能在中国市场长期“猥琐发育”,躲避了与中国本土调味大佬的直接“火拼”。
另一方面,产品通过多个场景化的应用,能在消费者心中彻底打上品牌烙印,只为混个脸熟。
在过去的30年里,凭借这两招,味好美就偷偷成为中国调味界的巨头。
如今,味好美已经拥有30多个子品牌,5000多个SKU,不但是美国的“老干妈”,还是美国的“十三香”。
除了产品多品类和深度本地化,味好美还极其注重多渠道经销网络的构建。
在家庭渠道,味好美主打与全球知名超市合作,比如沃尔玛、家乐福等,毕竟,消费者都愿意去超市购买调味品;
在餐饮渠道,味好美主打与高级酒店、全球知名西餐厅等合作,几乎涵盖肯德基等所有全球知名巨头;

在工业化渠道,味好美设立品味研究创新基地,深入研究食品味道和人类味觉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其成果提供给一些餐饮行业巨头。
像乐事的薯片、哈根达斯、辛普劳的薯条等众多知名食品的背后,都有味好美的定制方案。
从味好美的渠道策略不难发现,其核心在于绑定全球化或本土领先的巨头企业,搭乘其深入市场的“顺风车”,实现高效渗透。
可以说,味好美在中国的成功,反映了其卓越的商业布局能力。
反观咱们的老干妈,如今在商超等C端,依然是独步天下,占据中式调味酱市场份额的25%,年入53亿元。
但其更侧重于单一核心产品(油辣椒)的口味坚守和传统渠道,其覆盖的消费者群体相对有限。
而味好美凭借多风味、多品类、多场景的应用,能够触达全球更广泛、更多元的消费者群体。
客户不仅在超市可以见到味好美的身影,在各种餐厅,也躲不开味好美的“投喂”。
消费者体量的差距,最终决定了企业体量的差距。
此外,拉开味好美与老干妈体量差距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资本杠杆的运用。
味好就玩了一招,利用资本杠杆,一路“买买买”。

近百年间,味好美在全球并购的企业达几十家。
在资本力量的有力撬动下,味好美快速扩张,成为全球调味品霸主,市场份额超过20%。
相比之下,国内许多曾试图“出海”或扩张的品牌,如汇源果汁、健力宝等,都曾在资本运作中遭遇挫折。
可以说资本杠杆是我国很多企业“出海”的痛病。再看老干妈,老干妈最反感资本,坚持固守自己的产品渠道和研发。
然而,当下,老干妈却遭遇不少困境。
不仅要遭受“偷换辣椒”的舆论风波,还要在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方式上屡屡碰壁。
相比味好美,老干妈或许就缺少“灵活变通”,在拥抱变化上缺乏意识。
值得每个企业深思的是,资本可以玩不明白,但不能缺少“灵活变通”,像味好美一样,产品多元化,产品本地化,与当地企业合作等。
这或许是一条有效的“出海”、“做大”之路。
在残酷的商业世界,情怀可以赢得一时的同情和尊重,但无法保证长远的生存与发展。

如今老干妈频频因为口味和价格翻车,而且在年轻人那里,老干妈赚不到一点便宜。
如果无法与年轻群体建立情感共鸣,那么老干妈将失去30%的客户。
未来市场竞争将聚焦于创新速度和渠道变革。
如果老干妈能推陈出新,如果味好美进一步下沉县域市场,这场 “辣酱之战” 会更好看。
来源|李砍柴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