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姐妹留言:
他家孩子太敏感了,脾气大、爱emo,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又哭又闹,还特别能说,小嘴叭叭的,你说什么他都顶嘴。
而且,脾气特别倔,9头牛都拉不回来那种。
咱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娃不是高敏感,而是高智商?
因为,有时候高智商孩子的表现跟高敏感,还是很像的,很多父母都会把这两者混淆。
但其实两者背后的原因和需求都不一样,搞错了则很容易白白浪费了天赋。
快来看看你家孩子到底是哪一种?
1、情绪反应上:
高敏感和高智商的孩子都爱哭,比较情绪化,但两者的原因却不一样。
高智商孩子的哭泣,多与 “认知冲突” 相关:
而高敏感孩子的情绪化更偏向 “感受过载”:
TA可能因他人语气的变化、表情的变化,将内在感受不断放大。
会因为换了一件新衣服,就整节课都在拽领子。
会因为周围嘈杂的环境而烦躁不安。
❤️一句话总结:高智商的泪是“想不通”的挫败,高敏感的泪是“受不了”的淹没。
2、在行为模式上:
高智商和高敏感的孩子,都有着极强的观察力,比较执着于细节,还有不同程度的完美主义。
但高智商娃的观察力,源于旺盛的好奇心与逻辑苛求。
而高敏感孩子天生对环境中细微变化有超强感知力。
他们可以捕捉他人语气变化或表情微动,就像一个“活体情绪扫描仪”。
执着细节常因为恐惧:
比如怕失败、怕批评、怕他人不满,而驱动。
比如因为怕失败而不愿意尝试。
怕写不好作业得不到老师的奖励,而反复擦写。
❤️一句话总结:高智商在细节中追问“为什么”,高敏感在细节里警惕“会怎样”。
3、在思考模式上:
高敏感和高智商的孩子都爱胡思乱想。
高智商孩子喜欢思考抽象的问题,死亡是怎么回事?宇宙从哪来的?为什么要守规则?
高智商娃的思考和疑问,更多的是体现在 “认知探索欲”上。
高敏感孩子更想多是,这件事会发生什么后果?
更多的是体现在担忧上和情感体验上:
“妈妈有没有生气?”
“我这么做对方会不会不高兴?”
“这里会不会有鬼?”
4、社交上:两者都不太爱参加群体活动 。
高敏感的孩子是因为社交场合的刺激太多了,让他们感到不适。
而高智商的孩子因为认知超前,会觉得同龄人太无聊了,他反而喜欢和大人聊天,或者自己看书。
家长一定要学会透过现象挖掘本质,分清楚孩子到底是哪一种。
因为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两种娃,必然养育侧重点是全然不同的。
1、家有高智商娃,父母可以这样做
高智商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因此他们更需要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但越小的时候,他们越容易因为能力不足、认知不够,造成与现实的落差而受挫。
因此,日常培育过程中要注意:
遇到抗挫力差的小孩,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鼓励,“哇,好聪明,一学就会啦”、“你已经很好的呀?一看就懂了”。
孩子刚开始学东西的时候确实如此,但我们都知道一个事实:
孩子学一样新东西、新知识、新技能,开始体验难度可能低,但想要精通和擅长,必然不会一路顺利。
再聪明的孩子,也是如此。
千万不让孩子觉得,一定就通、一学就会才是正常的、才是聪明的。
否则只要一遇挫,他就会想放弃、想逃避。
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适应这样一个过程,学任何知识\技能,从[我不会]到[我会了]这之间,都会经历一个不那么舒服的感受,可能是挫败、迷茫、紧张、烦躁或者焦虑等。
所以,尽量不要夸聪明,而是夸细节,越具体越好:
“你解题步骤很清晰”
“这次错题订正得很认真”
“你的坚持让你突破了难点”
引导孩子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与策略,而非固定天赋。
高智商孩子都渴望自主,翻译过来就是——少管我。
你可以帮助孩子一起设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至于怎么实施可以交给孩子自己,咱就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和资源就行。
同时,教孩子使用日程表、计划表等工具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这样可以让孩子的学习更有计划。
高智商娃的养育重点——培养他们[自助]的能力。
很多高智商孩子都有点完美主义,对自己要求高,有些高智商娃还混合着高敏感,本来就内耗。
一边渴望挑战,一边害怕失败。
一失败,天都塌了。
因此,越是高智商的孩子,从小就要注意培养他的心理韧性。
培养出一个心理准备:只要是尝试,就会有失败。
失败了要总结经验,调整方式再尝试。
遇到难题不要紧,重要的是有没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2、高敏感的孩子,则需要教会他们情绪管理的技巧。
首先,提供舒适、松弛的成长环境。
高敏感孩子,因为有着非常强的共情能力,他不像那些大大咧咧的孩子,需要专门调动关注才能get到别人的情绪。
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自动捕捉和吸收别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就比如,课间几个人聚一起聊天时,一般人只会关注说话的那个人说的好不好玩。
但对高敏感的孩子来说,各种信息就扑面而来了:
很多时候,这些信号的接收并不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而是自动地传递进TA的大脑。
而这种信号的过度捕捉,就会无形消耗孩子大量能量。
别人一个眼神,一个无关紧要的玩笑,都会给他造成很大的消耗。
所以,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就非常重要。
如果父母是理解他的,接纳他情绪的宣泄,那孩子就会慢慢的冷静。
相反,如果父母把孩子的压力释放,当做是故意找茬,当做是叽歪事多,无理取闹。
那孩子容易对父母失去信任,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长此以往形成压抑和退缩的性格。
其次,帮助孩子将「不可控的情绪」转化为「可解决的问题」,逐步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三步法:
说出情绪:
“这件新衣服的领子让你浑身不自在,对吗?”
“这里的吵闹声让你很烦躁吧?”
“刚刚那个人这么说,让你不开心了是吧”
量化情绪:
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其实都是把情绪可视化、可控化,告诉孩子,情绪也是可以解决的。
不开心了没关系,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重新开心起来。
养孩子这事吧,差异性非常大。
所谓高智商与高敏感,绝非简单的标签,更不是为了比较优劣。
而是,当我们多了解孩子一分,就能少一分先入为主的评判,便多一分生命与生命的真诚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