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全国多地进入了“高温烧烤模式”。山东某地,拖鞋直接被地表温度热融化;
湖北黄石,钢化玻璃直接被热爆炸;
河南,河北,陕西等地直接迎来了地狱级温度,当地网友纷纷吐槽:简直没法活了!
一场大规模的高温模式,正在席卷祖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而我所在的城市长沙,也正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高温烘烤。
“热得要命”不再是一句夸张的玩笑话,而是事实!
前几天,长沙一个姓刘的老太太,就因为重度中暑差点死在自己家里。
刘奶奶平时就是个相当节俭的老人,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遇上高温天气,她总觉得自己还能扛一扛,为了节省电费,她空调都是扛着不开。
7月11日那天中午,刘奶奶在家里午睡。
她跟之前一样,没开空调,只有一台风扇在吱吱呀呀地转动着。
可这次,她没有像往常一样醒过来。
儿子觉得奇怪,怎么睡了5个多小时还不醒?母亲从不会睡这么久的午觉。
他走近一看,顿时人都傻了:刘奶奶浑身滚烫,已经没有了知觉,不管怎么喊她,推她,都没有回应。
儿子赶紧打了急救电话,救护车将刘奶奶紧急送到长沙某医院的急救中心。
而此时的刘奶奶,情况相当凶险!
她的肛温高达42℃,神志昏迷,呼吸急促,大小便失禁,对外界刺激也毫无反应,全身器官如同被慢火炙烤。
医护人员一看便知:这是重度中暑导致的热射病!
吸氧、心电监护、开通多组静脉通路进行补液,用冰毯降温……医护人员开始了跟死神的搏斗。
因为年龄较大,加上这次病情实在太危险,她在重症监护室整整住了3天后,才转危为安。
刘奶奶想起当时的情形,仍然心有余悸:
再怎么省也不省空调费了!
这是70多岁的她,用生命换来的教训,她那刻在基因里的节俭,在这个夏天差点让她送了命。
中暑一旦进入热射病阶段,体温的调节系统就会彻底崩溃,导致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高达60%,非常凶险。
“热死人”这句话,真不是说说而已,是真要命的。
专业人士指出,当环境温度超过35℃叠加60%湿度,人体就像被套上保鲜膜的蒸笼,风扇吹出的全是致命热浪。
所以,传统的那种解暑方式,早就没有任何效果了,反而会加速身上水分的蒸发,加速凶险程度。
这个刘奶奶为了省那几十块的电费,结果命都差点没了,而在ICU三天,每天8000起步,加上检查费,医药费,没得3万打不住。
这费用都够吹一辈子的空调了。
很多网友深有共鸣,在这个视频下留言:
很多老一辈就是这样,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过分节俭,反而浪费更多。
那些精打细算造成的后果,可能埋着更大的雷,一旦触碰,都是以生命和健康为代价。
节省节省,省出来的都是病。
这样的事件在生活中真的太过普遍。
2024年夏天,大连的张奶奶从入夏开始,就一直舍不得开空调。
一问就是想给儿女子孙们省点儿钱。
不仅如此,78岁的她也总是闲不住,天天顶着大太阳出门干活,后来不小心中暑了。
在医院里住了一个星期之后,总算不提“省电”这回事了。
还有这样一个新闻。
62岁的老人在家带孙子,高温天气不肯开空调,就硬扛,结果自己和孙子双双患热射病。
孙子经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而老人可能以后都要躺在床上,成为植物人。
“能省则省”好像是刻在老年人身体里的一个概念,为了节省,他们无论多少匪夷所思的事都干得出来。
看过一个网友投稿。
一个八旬老太觉得在家做饭用煤气太费钱,要求高龄的老伴儿上山去砍柴。
结果大爷因为下雨路滑,把脚给摔骨折了。
送到医院后花了3万多才勉强治好。
回家后,亲戚们纷纷带着水果来看望老人,因为水果太多吃不完,节俭的大妈决定先吃烂的。
结果烂水果吃完,原本好的水果也坏了。
就这样,老两口吃了一周的烂水果,硬生生把自己吃成了急性肠胃炎,又送去医院了。
这次又花费了好几千。
这真是以一己之力,差点给家里整破产了。
在这个视频下,一个网友一针见血地说道:
经历了这么多,这个大妈还是不会改的。
真的是这样。
媒体人田冉曾说过:没有原则的节俭,是诱发穷病的根源之一。
只想着省钱,却没有看到省钱背后蕴藏的巨大风险,于是省了小钱,却花大钱去填补这个坑。
“有福不享,没苦硬吃,没病找病,有病硬扛,节约三五块,多花三五千”,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爸妈的吐槽。
在这些视频下,网友们纷纷现身说法,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
“为了省钱舍不得吃喝,结果病倒了去医院输营养液,花了1万2。”
“婆婆舍不得花50块请人把家里一根木材搬走,自己动手搬,结果骨折了,花了1万多。”
“种红薯累得住院,花了小2万,隔年还不死心,又种土豆,弄得腰疼腿疼扎了半年银针。
每天由儿子开车接送扎针,半年了,油费都不知道花了多少。”
“给孩子泡奶粉,舍不得益生菌干燥剂上面沾着的那点益生菌粉,直接把干燥剂丢奶粉里。
孩子直接住院,花了一两千。”
“妈妈出门,下雨了打车也才6块钱,非舍不得。
走路被雨淋得生病了,打了一针怕浪费钱,又停了。结果第二天又严重了。
就这样反反复复搞了一个多月,成功把病毒传染给自家孙子,孩子生病住保温箱,花了一万多。”
这种,就是典型的“无效节俭”。
他们的初衷是省钱,是节约,但最后,却以“花更多的钱”结尾。
钱也花了,罪也受了,下次还干。
这就是当代很多老人的真实现状。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
开了的西瓜存放在冰箱里多日舍不得扔,结果吃了以后上吐下泻,食物中毒,花了好几千;
生病了舍不得去医院,胡乱抓了把家里的药吃,结果诱发了更大的病症,住院花钱不说,人还遭老罪;
出去吃酒席,剩菜大包小包全部打包回家,吃不完放冰箱,全家都得吃上两个星期的“僵尸肉”,最后集体送往医院……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把省吃俭用的钱,最后全部送到了医院。
老一辈人成长在食物匮乏的年代,很多人的身上都刻着一种“享福羞耻症”的烙印。
仿佛只要不吃苦,不节俭,他们就会被人耻笑,被人指指点点。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的人会在“节省”中,获得自我安慰,然后在家庭关系的博弈中,占领道德的上风。
“你看,虽然我不能挣钱,但我能省。”
“你虽然挣钱回来了,但没我省钱家里能有这么好?”
他们就是这样,企图牺牲自己,来把这份爱的枷锁套在孩子的身上,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易。
但可惜,现在的孩子,早就不想接受道德绑架了。
刷到过一个视频。
一个老人对孙子说:“我一早起来给你把饭盛好了,菜也做好了,我在家热得要命都没开空调,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孙子回答道:“那是因为你脑子有病,都热成这样了干嘛还不开空调?
这样只能感动你自己,感动不了我任何一点。”
一句话噎得老人无话可说。
这种“没苦硬吃”式的自我牺牲,根本不可能让孩子有任何的触动,反而只会让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反感。
学会为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买单,在值得的事情上大方花钱,这不是浪费,而是物尽其用。
万物有期限,生命不应该在过度节俭中白白浪费光阴。
那些你抠下来、省下来的东西,其实早就不再属于你了。
俭不是目的,生活才是目的。
该省的时候尽量省,该花的时候大胆花,不要有负罪感,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值得我们用生命和健康去换。
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才是人生最昂贵的本钱。
摘自加佳同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