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法》修订案仍在细则性审议,是今届立法会最后一个法案。 澳门第七届立法会会期即将于8月15日结束,然而一波多折的《道路交通法》修订案仍在审议中,尚未有最终定论。恰逢此时交通局局长换人,为修法进程再添变数,《道路交通法》何去何从?

《道路交通法》自2007年颁布至今已逾10年,随着本澳道路环境和交通状况日益复杂,原有法律已难以应对新挑战。回顾政府2023年11月底提交的《道路交通法》修订案最初版本,最大焦点莫过于首次引入“扣分制”,即驾驶员因违规被扣减至指定分数将被吊销驾照,并须自费参加驾驶进修课程,以提升驾驶安全意识,同时加强对酒驾、超速等严重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然而,由于初版扣分制未设分数清零机制,且部分轻微违规行为也会扣分,引发议员和居民对执法过严的担忧,职业司机更是担心因停牌导致生计受影响。

此外,文本首次明文禁止行人在过马路时使用手机,违者将被罚款300澳门元。针对“低头族”的罚则,虽有部分居民表示认同,但也有不少人质疑在警方执法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公平执法。 经过一年多的拉锯战,至去年底政府换届,谭伟文接替罗立文,成为运输工务司司长,及后的修订法案几乎“推倒重来”。政府新文本取消了原有的“扣分制”,转为引入较为缓和的“记分制”。驾驶者以0分起算,累积满18分才会被吊销驾照,违例泊车等轻微过失则不计分。此外,分数在2年后自动清零,让驾驶者得以“重新开始”。 不过,新文本中的罚则金额普遍提升,包括醉驾、超速、慢驶、巴士站泊车、违法挪动他人车辆、桥梁违规行为等,引起社会高度讨论及争议。 坊间有声音指出,即使罚款加重,但若泊位不足、道路规划失衡等结构性问题得不到解决,仍难以从根本上根治交通乱象。
自新文本提出后,立法会第一常设委员会及政府代表已多次展开长达数小时的讨论,但议员们在记分制度、罚款范围和程序上仍有不少质疑和建议,政府内部亦未完全有共识。归根究柢,“赶快车”从来不是终点,能否真正落地、有效提升道路安全,才是检验新法的唯一标准。 距离立法会本届会期结束不足一个月,法案仍处于细则审议阶段(上次会议为6月10日),究竟最终能否成功闯关通过,还是因会期结束变成废案,抑或政府主动撤回留待下届重交,全城拭目以待。 林衍新 政府公报昨日刊登交通事务局声明,应林衍新要求,其担任交通事务局局长的定期委任于昨日期满后自动终止。政府网站显示,交通局副局长郑岳威将代任局长职务,副局长为李颕康,另一副局长职位暂时悬空。 林衍新自1995年加入民航局,曾任机场规划暨航行部总监,于2015年7月22日调任交通事务局局长,接替因私人原因辞职的前局长汪云。林衍新在任10年期间积极推动多项交通政策,如巴士票价及公共停车场收费调整,以及内地与澳门驾照互认政策,旨在改善交通状况和纾缓政府财政压力,惟部分举措引发社会对交通管理成效的质疑及争议。 林衍新任内,廉政公署于2016年发布公共停车场管理服务判给调查报告,指交通局以短期管理合同取代经营合同,拆分合同以规避招标,监管存在疏忽;2022年关于的士车载智能终端系统的项目调查,认为交通局的合同判给并无违法,未发现利益输送或违法,并肯定系统改善的士秩序。廉署上月工作报告对新尾气排放标准审批程序提出意见,交通局已接纳改进。审计署近期报告则指出,交通局在监察特别的士经营方面存在监察职责未妥善履行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