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冰西瓜、空调房、游泳池,随之而来的,还有令人揪心的——溺水事故。尤其是对孩子们来说,一时玩得高兴,就很容易忽视危险。这个时候,家校联动,防溺水的弦一刻也不能松。
家长要做好这几步
孩子活泼好动,盯得不紧就可能出事。家长在暑期这段时间,责任更大了。
1. 随时知道孩子去哪儿、跟谁一起、干嘛、几点回
孩子去哪、和谁玩、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回家,家长必须心里有底。
2. 重点时段要特别盯紧
尤其是周末、节假日,以及孩子几个小伙伴一起外出的时候。避免孩子脱离监护私自或结伴前往水域。
3. 带孩子玩水时别玩手机
很多家长带孩子去玩水,结果自己刷手机、发微信、拍视频,一不留神,危险就发生了。看孩子,不能让孩子离开你的视线。哪怕是几秒钟。

4. 游泳也要讲“门道”
不是有水就能游,一定要选正规的、有救生员、有安全措施的泳池,还得全程陪同。私下去野外游泳?直接禁止。
5. 家里这些地方也有“坑”
浴缸、水桶、鱼缸,别小看这些,尤其是有低龄儿童的家庭,用完水要立刻倒干净。别给意外任何机会。
防溺水教育,不只是“讲一讲”
光靠老师说、家长劝,是不够的。孩子得真正意识到“水不是玩笑”。
1. 让孩子知道溺水的后果有多严重
可以适当给孩子看一些真实案例,别怕吓到他。孩子只有意识到水背后的危险,才不会轻易冒险。
2. 朋友之间,也要有“安全默契”
提醒孩子如果看到同伴想私自下水、想去危险水域玩,一定要劝住他,并马上告诉家长或老师。

3. 学点自救技能,关键时刻能救命
有条件的话,让孩子系统学游泳,万一落水了,能沉住气、知道怎么自救,比大人干着急有用多了。
4. 别乱救人,聪明才是关键
看到别人落水,千万别直接跳下去!要喊大人、拨打报警电话、扔漂浮物、递竹竿,这些才是对的救人方式。
学校的“防线”不能断
学校不是假期就“下线”了,防溺水的工作要持续跟进。
1. 防溺水工作提前部署
从学期初就要安排好防溺水宣传、责任分工、应急预案。通过家校社联动,织密孩子身边的安全网。
2. 宣传方式要“接地气”
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安全教育课、应急演练等方式,让孩子印象深刻。同时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守护孩子安全。

想玩水也不是不行,关键要“讲规矩”
小朋友爱玩水,这很正常,但必须讲规矩、守底线。
1. 下水前要做热身
不要饿着肚子、刚吃完饭或者剧烈运动后立刻下水,容易出问题。
2. 水里别胡闹
水里追逐、推搡、打闹,看着好玩,实则很危险。一旦有人呛水、抽筋、昏迷,后果不堪设想。
孩子必须牢记“六不准”
不私自下水游泳
不擅自和他人结伴游泳
不在没有家长或老师陪同的情况下游泳
不到没有安全设施的水域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准下水施救

万一真落水,该怎么自救?
冷静第一,挣扎最忌。
仰漂:头往后仰,全身放松,四肢平摊,像躺在水上一样,别慌。
水母漂:趴在水面上,四肢自然垂下,憋住气,抬头换气时划几下水再恢复漂浮。
就地取材:看到漂浮物,赶紧抱住,比如木板、矿泉水瓶、球、泡沫啥的,都能救命。
如果有人来救,千万别一把抱住他,放松身体,配合救援。
看见别人溺水,怎么做才靠谱?
自己不会游,别贸然下水。可以用“叫叫伸抛”:
叫大声呼救,叫大人过来;
叫报警,拨打110、119、120;
伸长竹竿、木棍让对方抓住拉上来;
抛救生圈、水瓶、球等能漂浮的物品,帮助对方不沉。

写在最后
防溺水不是说一说,做一做,而是天天都得绷着的事。家长和学校一个也不能掉链子,孩子的安全才能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