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运输及物流局已于昨日向立法会提交网约车规管框架,这意味着,香港首个网约车法例即将出炉。
从“灰色地带”迈向有法可依,这场长达 11年的“网约车合法化之争” ,终于迎来了划时代的变革。
没想到吧,虽然内地网约车已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必备技能,但在香港,网约车和传统的士之间的矛盾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通仔先给大家复习科普一下,在香港打车一般有三种主流形式:
1.传统出租车(的士):香港的士有红、绿、蓝三种颜色,分别对应市区出租车、新界出租车和大屿山出租车。乘客可在路边的 “的士站” 排队打车,也可以通过电话召唤出租车。
2.网约车平台打车:目前在香港提供网约车服务的主要是Uber、高德和滴滴等,用户可通过各大平台的App进行网约车选择。
3.车队网约服务:由运输署认可的5支正规的士车队提供网约服务,乘客可通过这些车队的官方APP或网页进行网上预约。这些车队在机场、部分跨境口岸、高铁西九龙站等13个地点设有约80个专属停车位,停车处还展示有网约服务二维码,方便市民和旅客预约。
这次港府要大力整治的网约车,就是Uber、滴滴这类打车平台。
根据规管草案中的条例,未来网约车将实现“平台、司机、车辆”三方统一规管。
这也意味着,想要合法从事网约车服务,不再是一部车和一个手机就可以了,而是要符合一整套严格而规范的制度。
其中,司机必须年满21岁,持有私家车驾照至少1年,且在过去5年内无严重交通罪行记录。
同时,司机还需申请为期5年的司机许可证,并通过政府指定的考核,才可合法从事营运活动。
车辆方面则要求每辆车必须单独申请许可证,每张车证有效期1年,且只能以个人名义登记使用。
车龄不得超过7年,并需每年通过车辆检查,确保安全性能。
至于平台方面,规定所有营运平台必须在香港注册为公司,每家公司最多只能申请一个平台牌照,牌照有效期为5年,期间政府将进行中期评核,以决定是否续期。
此外,平台还需按旗下车辆数目缴纳牌照费用,政府亦考虑就每宗网约车程征收相关费用,务求确保整个营运体系公平有序。
为啥,这次港府突然如此大刀阔斧地想要彻底进行立法改革呢?
一切都要从“白牌车”说起。
所谓“白牌车”,就是没有营运牌照却用来载客收费的车辆。
根据香港法例第 374 章《道路交通条例》,任何人士驾驶或使用未领有许可证的私家车作出租或取酬载客用途,即属违法。
首次被定罪可处最高罚款港币10000元及监禁6个月,有关人士亦可能被暂时吊销汽车牌照6个月。
2014年,Uber进入香港市场后,凭借价格优势和较高的服务质量,迅速吸引大量年轻人和外国用户。
然而,这类网约平台上便存在着大量的“白牌车”。
因为香港的士采用的是牌照配额制,司机除了开车,还需支付高昂的牌费或“租车费”才能上路营运。
所以,Uber这类平台绕过了牌照这关,还抢夺了的士的原有客群,让传统的士司机感觉吃亏,纷纷联合抗议。
最激烈时,有的士团体甚至用铁锤砸Uber车抗议,“打击白牌车”的声浪越来越高。
香港网约车因此进入政策模糊的灰色地带,始终未被正式纳管。
这几年,滴滴、高德等打车平台先后攻港。
最初,这类平台同样只提供网络叫车服务,然而到了今年年初,有网友发现可以在高德平台上进行的士以外的叫车服务!
这立即引发多家本地的士团体联名请愿,停职抗议,要求政府加大执法力度打击“白牌车”。
同月,运输及物流局与的士业界会面,强烈表示会严肃对待网约车事件,并去信各网约车平台,强调必须守法经营。
国家也曾派专员前往香港视察,提出了8字箴言——“必须站在人民一边”!
昨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在会见传媒时坦言,相关问题已存在11年,必须解决。
于是,这场始于2014的拉锯战,终于画上了阶段性句号。
不过,根据港府的计划,真正的立法过程,还需将近两年时间:
也就是说,最快要到2026年底,政策才能真正落地。
从“扬手拦车”到“一键打车”,香港用了11年,才迈出这艰难的一步。
当这场拉锯战终于画下句号,也许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可以合法网约车”的香港,而是一个更主动拥抱变化、更具包容力的香港。
摘自扎堆儿再香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