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霆锋、容祖儿、李克勤、
古巨基、Twins等艺人
背后的老板杨受成遇到了大麻烦
他旗下的英皇国际
去年巨亏超40亿港元、
166亿港元贷款已逾期
面对这场经营危机
82岁的杨受成将如何应对?
前不久,英皇国际公布了2024—2025财年全年业绩公告,其中全年总收入达13.76亿港元,同比增长41.5%。但相较于上一财年,亏损由20.28亿港元增加到48.4亿港元,增幅高达138%。
根据审计公司近期发布的报告,截至3月底,英皇国际账面显示有166亿港元银行借贷已逾期或违反相关条款,可能触发立即偿债要求,进而构成对其持续经营能力的疑问。
消息一出,英皇国际股价暴跌,英皇系个股也几乎全线大跌。
英皇集团表示,收入增加但利润下降,主要是由于所投资地产的公允价值出现亏损,而且香港商业租赁以及写字楼市场的需求也持续低迷。
图源:英皇国际官网
为应对危机,英皇国际正在与银行协商财务重组,计划出售部分地产,利用租金收入来筹集资金,同时强化现金流管理、削减运营成本,以改善资金流动性状况。
英皇亏损的伏笔可以追溯到几年前。
2022年底,英皇娱艺影院全面终止业务运营。该公司在上海等地经营有7家影院,因长期承受财务重压,且净负债高达1.8亿港元,最终申请破产清算。
在影院业务崩溃后,英皇国际却在2023年斥资近50亿港元,大举买入地产。2024年,英皇国际又以19亿港元买入了中环公寓,但其出租率不足40%,租金收入连贷款利息都覆盖不了。
面对债务压力,公司被迫“割肉求生”低价抛售大量地产:香港维港峰商铺从2.4亿港元降至9288万港元、广东道项目仅7980万港元就贱卖,伦敦牛津街的写字楼也以1.1亿英镑的腰斩价抛售。
然而,这并未救英皇于水火之中。
提起“英皇”二字,大众想到的要么是谢霆锋、容祖儿等巨星云集的英皇娱乐,要么是遍布一线城市高端商圈的英皇电影城。
然而这些耀眼的光环,不过是英皇集团庞大商业版图的冰山一角。
目前,英皇旗下共有七家公司已在港交所上市,分别是英皇钟表珠宝、英皇国际、英皇资本、英皇文化产业、英皇娱乐酒店、新传企划,以及欧化国际。
在众多业务中,英皇集团最早是靠经营钟表店起家的。
1943年,杨受成出生于香港一个普通家庭,祖籍广东潮州。父亲以修理钟表为生。
杨受成帮助父亲经营钟表店。
上世纪60年代,杨受成开始在父亲的钟表店里帮忙,并展现出商业头脑和社交天赋。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守店模式,而是主动出击,穿梭于码头、机场,热情地向游客介绍自家表行,还与导游、酒店服务员合作吸引客源。这一系列大胆创新的举措,让表行的生意蒸蒸日上,短时间内便赚到了100万港元。
1968年,在父亲的担保下,他贷款20万港元在香港核心区开了家钟表店,凭借对名表的专业理解,次年就拿下名表代理权,开出首间“英皇钟表珠宝”。这家小店成为他未来商业版图的起点。
英皇钟表珠宝门店。图源:英皇珠宝
1973年是关键的转折点。受郑裕彤、刘銮雄等好友的影响,杨受成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地产领域。他将旗下的钟表珠宝业务与部分物业整合,以“好世界投资”之名上市,融资788万港元。
拿到资金的第一时间,他就从李嘉诚手中买下香港司徒拔道24号的优质地块,开发成独立屋后出售,净赚1000多万港元。
这波操作让他尝到了地产的甜头,也点燃了扩张的雄心。那是香港地产的黄金时代,杨受成信奉“有两块钱做十块钱生意”的杠杆哲学,频繁向银行举债拿地。
1983年香港爆发港元危机,过度投资地产的杨受成资不抵债,旗下地产项目和英皇钟表珠宝店被汇丰银行清盘接收,豪宅、游艇、金卡、名车也几乎全部被没收。他曾自嘲从汇丰总部走出时,身上只剩一只手表、一套衣服和一副眼镜。
但对地产的执念让他从未放弃。
几年后,杨受成通过投资黄金东山再起,1990年正式成立英皇国际集团,专注于物业投资与地产发展。如香港的罗素街、北京的长安街及伦敦的牛津街等均有英皇国际的物业投资与开发。
他曾在采访中直言:“自己最喜欢金融和地产业务,这也是未来英皇集团的发展目标。”
7月7日,据港媒,歌手容祖儿被问到有否留意公司(英皇)财政状况消息?
她表示:“有,作为歌手的我,所知的事不多,作为普通市民,集团式遇到这情况是很普遍,相信他们会有方法处理,不会太影响公司运作。”
英皇与杨受成的名字,因娱乐圈而被更多人熟知。
上世纪90年代,杨受成察觉到娱乐产业的潜力,接手朋友的飞图娱乐公司并更名为英皇娱乐,进军娱乐圈。英皇娱乐培养出谢霆锋、容祖儿、Twins等一批知名艺人。此后,英皇娱乐不断发展壮大。
进入21世纪,英皇电影成为其娱乐版图上的另一支重要力量。以港产警匪片和动作片为突破口,推出过一系列佳作。2004年发行的《新警察故事》《大佬爱美丽》,2005年的《神话》等影片,不仅口碑票房双赢,也成功为初期的英皇影业打响了招牌。
在内地市场拓展上,杨受成靠着明星效应开辟了“新大陆”。比如,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葛优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和《私人订制》等高分华语电影,均有杨受成的重金支持。
此外,英皇电影还参与了众多主旋律大制作,如《红海行动》《无名之辈》《长津湖》《悬崖之上》和《流浪地球2》等。
浸润多年,杨受成已经成为香港娱乐圈数一数二的“大佬”。
在2023年的一场英皇电影巡礼活动上,几乎所有在香港排得上号的明星:成龙、刘德华、梁朝伟、张学友、张家辉、谢霆锋、吴镇宇,以及全港影视公司老板古天乐、曾志伟、乐易玲、黄百鸣、江志强,都来给杨受成捧场,成为了香港影坛的罕见盛事。
英皇在近年也“争气”地创下不少港影佳绩。2024年,英皇作为出品方之一的电影《破地狱》夺得2024年香港本土票房冠军,并打破香港影史票房纪录。
不过,随着时代变迁,观众观影偏好与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香港警匪片“票房失灵”,香港电影界人才培养也陷入停滞。英皇电影未能幸免。由于刘德华主演的《金手指》,谢霆锋、张学友主演的《海关战线》等传统警匪动作片票房不佳,2024财年英皇文化产业归母净利润亏损7.15亿港元,同比下降116.75%。
公开财务数据显示,在英皇集团的业务结构中,文化产业的利润贡献占比不高,仅占集团总收入的5%—10%,远低于地产及金融。据统计,英皇国际的地产主要集中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英国三地,其中香港地产占比近80%,且集中于黄金地段,保值率高,增值空间大。
一边是“烧钱”的影视,一边是难以快速变现的固定资产,如何盘活现金流,是杨受成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