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日統計,今年誕生的港產IB「狀元」中,有5人來自滬江維多利亞學校,3人來自拔萃男書院,英基學校協會轄下7間中學共有15人,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及保良局顏寶鈴書院各佔兩人,聖保羅男女中學、保良局蔡繼有學校、新加坡國際學校及弘立書院各有一人。

全球有超過150個國家或地區有學校開設IB課程,是認受性最高的學制之一。修讀IB的學生除了可直接報讀外地大學,也可循非聯招(Non-JUPAS)途徑報讀香港的資助大學,但今屆不少港產IB「狀元」都傾向留港升學。其中,拔萃男書院三名IB「狀元」分別是蔣承軒、曾卓健及高健豐。蔣承軒表明計劃入讀港大醫學院,因自己在香港土生土長,將來成為醫生後會服務香港。他又認為港大提供不少到海外交流的機會,同時亦可接受香港醫療體系的訓練,認為留港進修也有出國見識機會。
同樣表明有意在本地升讀醫科的曾卓健表示,香港兩間醫學院各有好處,目前仍在考慮入讀哪一間。談及從醫志向,他受爺爺跌倒後行動不便的求醫經歷啟發,關注到香港醫療人手短缺的問題,希望為本港醫療界作出貢獻。高健豐則計劃赴牛津大學攻讀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但同時強調看好本港科技界的發展,未來考慮回港投身其中。
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兩名「狀元」Julian Chan和Brendon Lam,前者將入讀港大醫學院,後者將進入中大攻讀醫學課程。談及成功秘訣,Brendon強調自律與堅持是關鍵:「我總是提前規劃並完成學習課業,從不臨時抱佛腳。」Julian則表示,IB課程為他打下堅實的學術基礎,更培養了他應對嚴謹學術挑戰的能力,「IB讓我明白,即使在繁重的學業中,也能找到樂趣。適時的休息,哪怕是簡單地和朋友共進午餐,這些時刻都成為我繼續前進的動力,我希望在大學生活中,也能保持這種平衡。」
蕭健朗及溫灝朗今年為保良局顏寶鈴書院締造該校歷來首兩名「狀元」,其中蕭健朗將會在港大修讀國際商業及環球管理。而滬江維多利亞學校五名「狀元」包括陳栢齡、何珈琳、蕭朗哲、王俊燁、張博睿。其中,王俊燁的志向是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目前已獲港大科研專才啟導課程取錄,實現教育夢想。
聖保羅男女中學「狀元」勞雯懿已獲中大、港大及一些英國院校錄取,將根據不同院校的海外交流、深造機會等,考慮留港抑或赴英升學,但她強調,無論最終作任何升學決定,將來都一定會在香港執業,幫助有需要病人。
為吸引更多本地學生在有利香港發展的優先範疇深造,擴大不同領域的高端人才庫,2024年施政報告宣布從2025/26學年起設立「香港未來人才深造獎學金計劃」,每年為最多1,200名在八所資助大學或自資大學修讀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獎學金。
據悉,計劃近日正式啟動,八所資助大學的相關獎學金名額為每學年1,000個,四所自資大學則為200個,每個獎學金上限港幣10萬元,共有近200個與香港未來發展緊密相關的八大領域碩士課程納入計劃。所有得獎者必須簽署承諾書,承諾畢業後在本港以至大灣區內地城市相關行業/領域從事全職工作或創業,作出貢獻。
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網頁顯示,計劃下每個獎學金上限為10萬元,得獎學生仍須支付不少於與其他教資會資助全日制學位課程學費水平相同的學費,例如2025/26學年為44,500元,2026/27學年為47,000元。
以2025/26學年為例,如課程總學費超過港幣144,500元,扣除獎學金金額上限後的餘額仍須由學生自行負擔;如課程總學費為10萬元或以下,學生則只須支付港幣44,500元學費,餘額由獎學金支付。部分學生可能選擇修讀比課程規定更多的學分,計劃將只支付與相關畢業條件所需的課程名單,而餘下因修讀非畢業條件所需或選修課程的額外學分的學費則由學生負責。
計劃的甄選原則是擇優而取,申請人必須先獲得大學的取錄,申請時提交一份闡述將如何為香港優先發展範疇作出貢獻,以及承諾畢業後於香港或大灣區其他城市對有關行業或範疇作出貢獻的計劃書。
該獎學金只供就讀合資格課程名單的本地學生申請,不論全日制或兼讀制均符合資格。只有於該學年入讀合資格研究院修課課程的學生可申請該屆獎學金計劃,已獲得其他政府獎學金資助修讀同一課程的學生將不予考慮。
来源:香港文匯報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