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深圳的高温天气让不少市民对降温设备产生了依赖,不禁纠结起是“吹风扇”健康还是“吹空调”健康。专家指出,选择哪种降温方式并非绝对,关键在于温度、湿度以及使用者的健康状况。
市民顶着骄阳出行。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硬扛高温不可取
科学使用才是核心
“空调病”并非空调本身的错,而是不当使用导致的。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的辟谣平台指出,高温环境下,尤其是超过人体适应能力时,及时开空调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更为重要。如果为了省电或担心“空调病”而硬扛高温,可能会因体温调节失衡引发中暑或加重心脑血管负担。
风扇的降温原理是通过加速空气流动促进汗液蒸发,但若环境温度过高,吹出的风可能变成热风,不仅无法有效降温,还可能因持续吹风导致体液流失,增加血液黏稠度。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呼吸内科医生容磊提醒,风扇直吹可能搅动灰尘和过敏原,对过敏性鼻炎或哮喘患者不利。
相比之下,空调能精准调节温度和湿度。专家建议,夏天白天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夜间可将空调设为28℃睡眠模式,避免着凉,既省电环保,体感也舒适;同时配合“除湿”功能或放置一盆水,缓解干燥问题。只要注意定时通风、避免直吹,空调并不会比风扇更“不健康”
气温决定选择
湿度与通风不可忽视
深圳市疾控中心刘宁医师强调,选择风扇还是空调,关键要看温度。若气温不高,风扇是更优选择:其自然风能促进空气流通,且无需关闭门窗,有利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对于喜欢自然风体感的人群,风扇的舒适度更高。
但当气温较高时,那风扇的风可能会变成热风,降温效果会大打折扣。此时空调的优势凸显——不仅能快速降低室温,还能通过除湿功能减少闷热感。专家指出,深圳夏季湿度大,空调的除湿能力可改善体感,而风扇在潮湿环境下可能让汗液难以蒸发,反而加剧闷热不适。
此外,使用场景也需灵活调整。例如,白天可间歇开空调配合通风,夜间切换至睡眠模式;若使用风扇,建议摆头模式避免直吹,并定期清洁扇叶减少灰尘扩散。关键在于根据实时温湿度动态调整,而非固守单一方式。
灵活搭配凉爽又健康
对于儿童、老人及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容磊建议优先考虑空调。高温会导致这类人群出汗过多、电解质紊乱,甚至诱发基础病发作。空调恒温(如26℃左右)能模拟春秋季的舒适环境,减少炎热刺激。但需注意避免温度过低,并在空调房内放置加湿器或水盆,防止黏膜干燥。
不过,部分特殊群体需谨慎。例如,卧床老人若对冷风敏感,可将空调风向调至向上,并加盖薄毯;哮喘患者应定期清洁空调滤网,避免尘螨堆积。而风扇更适合对空调冷风不耐受者,但需确保风速柔和,并远离床头直吹。
无论是风扇还是空调,科学使用才是核心。容磊总结:“炎热本身就是健康威胁,与其纠结设备选择,不如关注温度是否适宜、空气是否流通。”结合专家建议,深圳市民可灵活搭配两种方式,度过一个凉爽又健康的夏天。
小暑节气防“暑湿”
今日迎来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中医专家表示,小暑正值“三伏”头伏前后,气温持续升高、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大,体感闷热难耐,养生防病应从“暑”和“湿”两方面着眼,注重益气生津、健脾祛湿。
“中医理论认为,暑多夹湿,‘暑湿’二邪夹杂,容易引发许多健康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赵昕说,小暑节气容易出现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导致腹胀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同时,暑热最易耗气伤津,造成心血暗耗,导致血压波动、胸闷心悸、头晕乏力等,因而这一时期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暑邪易伤气阴,此时养生应以益气生津为首。”赵昕说,中医提倡酸甘化阴的饮食原则,通过食用酸味和甘味食物来滋养阴液,将乌梅、山楂、甘草等食材煮成的酸梅汤,加入适量冰糖调味,既能生津止渴,又能滋养阴液;另一方面,湿邪粘滞,易困脾胃,饮食还应注重健脾祛湿,可将薏米、绿豆、赤小豆一同煮汤食用。
专家提示,夏季昼长夜短,人体阳气旺盛,建议晚上11点左右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
三伏贴使用要当心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三伏贴使用、腹泻治疗等话题,为公众健康过夏提供指引。
三伏贴作为中医“冬病夏治”的代表疗法,近年来广受欢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王凤云介绍,三伏贴适用范围包括受凉以后就容易发作或者在冬季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儿童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0.5小时到2小时为宜,要密切观察孩子皮肤反应情况,如果有过敏要及时停用;老年人使用三伏贴时,若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不适,应立即停用,必要时咨询医生;孕妇禁用三伏贴。
腹泻问题夏季高发。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李景南指出,多数情况下,腹泻的发生与肠道内环境紊乱密切相关。补充益生菌对于改善肠道菌群、调节肠道内环境紊乱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来源丨深圳晚报综合(记者 林涛、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