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不是封顶。
这是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最近在接受访问时说出的关键一句话,说的就是八大资助大学的非本地生录取比例——从过去的20%一口气放宽到40%,而且还留了后手:不是最终上限,未来可以再调。

对不少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但对准备报考香港大学的学生和家长来说,这句话背后的意义可一点都不抽象。
过去,非本地生的比例一直被紧紧锁在20% - 40%。
一方面是要保证本地学生有充足的学位,另一方面也是考虑社会对大学资源分配的接受度。但这些年,香港一直在喊着要当“国际教育枢纽”,如果继续把非本地生堵在门外,这目标无从谈起。

蔡若莲这次就解释得很坦白:这40%是一个阶段性安排,不会把自己限制死。说白了,什么时候要再放开,全看国际形势、本地需要、院校配套等条件怎么变。
今年,八大收到的非本地生申请数比往年增长得非常快,部分学校甚至直接用掉了限额的三分之一。最典型的就是最近美国那边的“哈佛事件”。
由于政策变动,特朗普政府一度限制哈佛招国际生,导致大批准备入读或已入读的学生找不到落脚点。香港的大学立刻出手,火速递上橄榄枝——结果短短几周内,八大就收到850宗相关转校咨询,还实际发出了36份录取通知书,其中不少正是来自哈佛的学生。

这事儿对香港来说是个机会窗口。既然别人的政策突然关了一扇门,香港顺势开一扇门,就能接住这批原本要流向欧美的高质量学生。
对大学来说,这不仅是生源,更是排名、国际声誉和学术交流的直接加分项。
更何况,这次八大放宽非本地生限额的背后,还藏着对配套的再平衡。
蔡若莲也公开说了,目前各校还没把40%用尽,一方面是因为宿舍床位、师资、教学资源等配套要跟得上,另一方面也是要考虑本地学生和社会的接受程度。换句话说,放宽是方向,但怎么放、放多少,都要看资源跟不跟得上,社会能不能平衡。

八大校长会的国际化小组,过去三年已经拿到超过2000万元的拨款,去海外参加教育展览、交流会、推广香港高等教育的品牌。
接下来,还会再拨4000万元,继续让香港大学“拼船出海”,把更多海外学生和资源带回来。
比如明年,中大还要主办亚太国际教育协会年会,届时会有2500多个来自全球的院校代表齐聚香港。
这背后不仅是学校在争取生源,更是用大规模的国际交流,把“教育枢纽”的招牌立起来。

当然,非本地生比例提高、海外生源增加,也让香港本地考生在规划升学时,需要考虑到更多新的变量和可能性。
放眼今年,DSE考生和联招(JUPAS)申请人数都比去年增加近10%!
不过,本地考生要争取的学位数量却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八大提供的资助学位仍维持在约15000个,其中通过联招分配的大约1万2千到1万3千个。
换句话说,整体容量基本稳定,但申请者的基数和构成,却在不断多元化。

再加上今年的联招课程从379个增至419个,很多是过去大类招生拆分出的新专业,表面看选择更多了,但对考生而言,需要提前了解的细节和要准备的选项也多了。
选科填报需要更谨慎,规划也要更细致,否则到放榜后才临时抱佛脚,很容易错失机会。
有升学顾问指出,今年要想“稳入八大”,考生最佳5科至少要达到21分,比去年提高1分。别小看这一分,对于部分处在边缘分数的学生来说,这背后可能就是一门心仪学科能否到手的差别,甚至是是否要考虑自资院校、海外升学或其他后路。
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更多元的背景也意味着更多语言交流、更多文化碰撞,以及更实际的国际化体验。这对本地学生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提前面对更大舞台的机会。
毕竟,未来无论是留在香港,还是走向更广阔的职场,国际化早已是避不开的大趋势。
所以,如果要问:八大非本地生限额放宽,对香港意味着什么?或许答案并不只是“多了竞争”这么简单。
它背后是香港在全球教育版图里争位置的决心,也是对学生和学校都提出的更高要求:既要有开放的格局,也要有更充足的准备。
限额的提升是变化,也是机会。40%不是封顶,谁准备得越充分,谁就能抓住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