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姐,一个「想干就干,还真的就能干成」的杭州女人。28岁那年她怀着孕,好心给同事分享茶叶,竟当天就赚了6万块。借着生完小孩索性辞职,自己创业。结果一做就停不下来。第二年,她的品牌成为冲泡茶饮界的「黑马」,投资人打爆电话求合作,销量爆到全公司员工都泡在仓库打包发货。谁知道因疫情差点倒闭,焦急的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90秒的视频,不但救活了公司,还意外发现「赚钱新路子」,私域一年多赚100多万。“我是一个很主动的人,一路上都在吃主动带来的红利。”如今人人都在谈「女性独立」,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太多女孩因为内耗、自我怀疑错过很多机会,回看时总是后悔:“要是当时试一试就好了!”她却很干脆:“我不内耗,我想干就干了,失败就吸取教训,成功就复制经验。”从胆小女孩到创业黑马,她诠释了「行动永远比想象更有力量」。6岁 她胆小到连话都不敢和人说胆小,是她最初的底色。
幼儿园时躲在爸妈身后不敢看老师,小学时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会脸红到想哭。她的小白鞋总是黑不溜秋的,因为她一紧张就会左脚踩右脚。
直到画画被发现。
爸爸察觉了她的天赋,开始带她参加各种比赛。第一次获奖,她怯生生地走上台,不敢抬头;第二次获奖时,她敢看一眼台下的观众了;第三次,当主持人邀请她说几句话时,她敢开口发言了。
每一次被看见,她的胆子就大一分。
到六年级,那个「害羞到不敢说话」的小女孩已经基本消失了。
在杭州师范大学时,她做出了人生第一个真正主动的决定:瞒着所有人转学校转专业,从稳妥的英语师范转到全新的服装设计。
“我想要英语+技术的叠加优势。”
她花了一个暑假复习,考试那天她第一个交卷,竟然进了前十。当她把录取通知书拿给辅导员看时,他都惊呆了。
宿舍群发80份邮件,拿到英国大公司实习
本科毕业后,她去了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读艺术硕士,迎来了影响她一生的事。
第二学期要找实习了,但这极其难,历届学生没几个能找到的。老师建议走轻松稳妥的路——去图书馆写论文,大部分同学也都这样做了。
她却觉得:“好不容易来一趟英国,我多少得试一下吧。”
于是,她开始了海选式发邮件。超市里看到不错的品牌,她就扒下标签找邮箱。回到宿舍一个个搜索官网。第一轮群发了80多家公司,结果都说不招实习生。
那天她坐在宿舍里,盯着邮箱里一封封拒信,有那么一瞬间也想过放弃。但很快又坚定起来:“我再换个方法试试。”
这次她想走“野路子”。
从品牌官网找报道,记录相应职位的人名,然后再用人名添加统一品牌邮箱后缀,一个个“懵”,没想到真的“懵”中了。
英国Top 3时尚公司New Look设计总监的回复让她瞬间从椅子上跳起来。——“你的作品我很感兴趣,可以安排你来伦敦总部面试。”
几周后的一个晚上,她正在宿舍啃三明治,收到了纸质实习录取通知书。她激动坏了,在公共大厅一边跑一边跟同学大喊:“我拿到实习了!”
各国同学围了过来,连英国本地学生都很震惊她居然做到了。后来她的方法也被老师推荐给历届学生学习。
这是她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只要「主动出击」,想做的事情真的可以做到。这个能量,一直鼓励着她往后的人生。
给同事发茶叶竟赚6万块,开启创业
真正改变命运的,是28岁那年春天的一包茶叶。
回国后,她在外资时尚集团做着品牌工作。一个周末,去先生家里的小茶园喝茶,正是杭州西湖明前龙井一年一度的采摘季,茶香清甜,她很想带些给同事们尝尝。
贴心的她,想着整包送人家也不知道冲多少,于是动了产品化的心思——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买小包装袋、自己做贴纸,把茶叶精准分装成2克一包。一包就是一泡,撕开就能直接冲泡。
贴纸上还想贴个名字,“我先生姓李,不如就叫「李茶德」吧,还挺好记的!”
第二天带到公司,一个个同事去分享。没想到大家不只觉得茶好喝,更被这种包装方式吸引了。很多外地同事没喝过正宗西湖龙井,一喝就被种草。
当天下午就有三四个同事找到她:“你家有茶叶吗?我想给父母买半斤。”
更意外的是,女装部总监专门找到她:“公司要办走秀订货会,你这春茶能不能贴上我们品牌Logo,做20斤伴手礼?”
第一个大订单就这样来了,总共卖出了6万多。
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做生意不难,原来我也能做生意啊!”
恰恰这个时候,她面临早产,在迷茫如何兼顾家庭和事业时,她干脆借势辞职创业。
2016年,「李茶德」品牌正式诞生。此时她根本没想到,两年后会接投资人的电话接到爆。
年销千万的茶饮界“黑马”,却跌到月销100单
创业初期,她刚好踩中了新消费的风口。那个时候流行一句话:“所有消费品都值得用互联网的方式重新做一遍。”
喜茶、奈雪等新茶饮品牌纷纷冒出,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也在爆发,流量红利滚滚而来。她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创新。
2017年推出了爆品「手摇奶茶」系列——把奶茶店的体验搬到家里,自己调配珍珠、椰果,在家也能喝网红奶茶。
2018年到达顶峰,年销售额破千万。
最忙的时候,连8个打包阿姨都不够用。每次搞活动,整整两周时间,设计师、她自己,所有员工都得放下手头工作下楼帮忙打包发货。拉胶带的声音从早上9点到晚上10点,响彻整个仓库。
她记得那种感觉,手上胶带的黏腻感,耳边一直「巴啦啦」,就像工厂流水线一样。
那年年初,她在公司楼下接到天猫小二的电话:“你们去年在茶咖冲饮类目是第二位。第一名是立顿,很多人看数据时根本不知道这家店是谁,你们就是一匹黑马!”
投资人的电话开始疯狂涌入。红杉资本、IDG等各种知名机构都轮番来电,但她不知道拿到钱要做什么,就都拒绝了。
好景不长,仿佛转眼就跌到了低谷。
2022年,疫情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销量的抛物线开始走下坡路,月销从六七万件跌到100多件。
她陷入了「温水煮青蛙」的麻木状态—— “团队喊我做直播,但我心里极不情愿,总觉得这不是我该做的事儿,过不了自己那道坎。结果摆烂直播了一年,一单都没卖出去。”
直到有一天早晨,先生很认真地问:“如果关闭公司不做了,你愿意吗?”
那一刻,她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了头皮发麻。
这仿佛在宣判死刑,她彻底慌了。“就这样放弃吗?我不甘心。但如果不放弃,我又能怎么办?”
做了条90秒视频,竟救活了公司
转机来自2022年那个被封锁在家的下午。
出不去,什么都做不了。她刷着当时特别火爆的「十年体」视频,翻看手机以前的照片,录过的视频,突然灵感乍现:“我是不是也可以把这些素材用一用?”
她决定做一个自己的创业十年回顾。写脚本、找素材、构思画面感,一周后她和同事远程协作完成了这条视频。
“虽然没有用什么厉害的技术,但它传达了我想说的话,很真实的素材剪在一起,是很有力量的东西。”
发布前那一刻,她没有想过会不会爆,只是很希望大家看见这个故事。
“我还手动私发给好友,发了一两百个。换做以前,我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像那些帮忙点赞的行为我很讨厌。但这次我没有羞耻感,我觉得我在发一个很好的东西,我在传递力量给大家。”
没想到反响超出预期,有近4万人观看,1000多人为她点赞转发,很多从来不联系的好友也纷纷主动私信她:“我一直在关注你创业,今天对你了解更深了。”
她看到了内容的力量。
“这个正反馈让我确定,我不应该再躲在背后闷头做产品,而是要站出来多分享自己认可的内容。”
第一次直播卖课,40分钟卖出9万多
有了那条短视频的成功,她开始认真经营朋友圈和社群。越来越多人觉得她执行力很强,催着她分享相关经验。
“我本来就很爱分享,直播了几次后突然想,要不我也做个课程试试?”
当时知识付费也正火热。在她看来,做课程也是在做产品,怎么设计流程、怎么提升体验感,这些都很有挑战性。
她又是说干就干!筹备课程内容,设计开营结营、打卡作业等有趣玩法,整个人完全沉浸在这件事里。
正式卖课那晚,她一个人留在办公室等着开播。直播间很简陋:一个打光灯,一个书架,一把椅子,一部手机。
同事们下班时纷纷对她说:“加油哦,晚上大卖!” 她心里很平静,但也相信用心打磨的课程会获得肯定。“当时我觉得有10几个人买就很不错了。”
没想到才40分钟,就卖出了50多份,单价1699元,直接进账9万多。
下播后她兴奋地给先生打电话:“你看,我就说能行!这么多人买!”
这样远超预期的成绩,不仅源于她对销售环节的精心设计,前期她也做了一系列内容宣传、社群分享和直播预热。
“并不是因为课程多值钱,而是我值钱。我又把一件事跑通了!”
那种「主动出击」,把想法变成现实的感觉,又重新回到了她身上。
40岁,她说她的使命是带更多人做好生意
人生就是由一个个决定连成的一条线。
如今,她的学员280人,私域营收一年破100万。她希望这些亲身实践的经验能够帮到更多人。
去年2月,她开始做商业咨询,没有宣传推广,全凭自己的口碑和客户转介绍,有20多位中小企业主通过私域找到了破局点。
最令她有成就感的,是她“激活”了一家云南民宿。
老板经历了半年低迷的客流,最沮丧的时候几乎想要关店。在挖掘到宣传不足的底层,是并不清楚民宿定位和内容策划的时候,她制定了半年的每月活动,直接拉起了订单销售。
如今民宿还承接了热门综艺《一路繁花》的录制,节目播出后在各大平台销量大涨。
“和大家一起成长,这种快乐超越了我以前做任何产品的快乐,很满足。”
她还做播客分享身边创业者的真实故事,让大家看见赚钱背后的真实路径方法,刚做三个星期,就冲上了小宇宙新星榜。
从胆小腼腆的小女孩,到靠“野路子”拿到唯一实习机会的留学生,年销售额破千万的茶饮品牌创始人,一条短视频救活公司找到「第二曲线」,再到和更多人一起成长的商业陪跑人……
每一次「主动出击」,都是她对命运的重新定义。
“很多人会内耗,但我不内耗。想干就干了,失败也好成功也好,失败就吸取教训,成功就复制经验。其实不就是这两条路吗?”
今年41岁的她,仿佛迎来了人生全新的阶段。
“我可能未来会在和别人共同成长这条路上探索更多,因为这件事带来的价值感,让我找到了使命感。”
就像她在那条短视频里说的那样:要做会发光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人。
克里的采访后话:
采访完令姐后,仿佛有一股能量灌进了我的身体,被她的「主动出击」精神所感染,第二天我就刷刷刷地把稿子写完了。
我和她截然相反,我是一个常常内耗到走不动路的人。
包括我在写这个「头顶星光的普通人」故事系列,我一直觉得不够完美,而迟迟不开始。(如果你看过我5月份发的第一期创始人故事90后潮汕女孩环游世界日赚7000+,她却说「打工最舒服!」,你就会发现,到现在发第二期拖了快2个月了……)
我想,这就是和「优秀的人」交流的意义吧。
如果你在工作生活中也习惯性内耗,犹豫不前,希望令姐的故事对你有所触动,哪怕带来一点点的积极影响也好。
最后想和你说:不要觉得自己普通,勇敢一点,大胆地去做!很多事情,做了好过不做,搞砸也没关系,起码你没有遗憾。
人生不过短短几万天,你的人生长什么样,由你自己绘制。
但可不能光想不做哦!
摘自我是克里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