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作家可又不像作家,她是在菜场摆摊19年的流动小贩。
她左手烟火,右手执笔,用自己的方式在生活的褶皱处写满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作家陈年喜曾评价她的作品:“烟火人间的记录最可贵。”

她就是浙江余姚梁弄菜场的小贩“阿三”,也是畅销书“野生作家”——陈慧。
生活中的苦楚再满
也不忘给心腾块地方
1978年,陈慧出生于江苏如皋。家里有4个孩子,陈慧排行老三。
3岁的时候,陈慧就被送养了。
在那个家家还不富裕的年代,养父舍得花高价给她买《格林童话》《365夜童话》这样的“闲书”。
爷爷在门前给她做了个小秋千,陈慧在秋千上坐着看书,一看就是一天。
23岁那年,陈慧不幸遭遇命运当头一棒,她身患重疾,被诊断需要终身服药。
陈慧不得不想办法赚钱。她在梁弄菜场支起了简易摊位,这样她可以早上摆摊,下午照顾孩子。
刚开始卖货,她难为情得连头都不敢抬,但想想自己无路可走,也只能硬着头皮,学着用方言招呼别人。

摆摊的地盘不固定全靠抢,她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漆黑的小巷里,骤起的狗叫声,猫头鹰瘆人的“咕咕咕”声,都让陈慧惊慌不已,她拼了命地蹬着车往前冲,泪水汗水混在一起。
菜场小贩有排外心理,陈慧在菜场受委屈在所难免,又和丈夫聚少离多,时常感觉苦闷无法言说。
最后,她选择拾起了年少时的习惯:在字里行间,安放那颗无处可去的心。
在菜场的褶皱里
种出一整个春天
作家汪曾祺在《人间滋味》中写道:
咸菜与豆瓣酱佐粥,是穷日子里的清欢。
陈慧把“写点东西”当成了困顿生活中的佐料。
最初,陈慧在摆摊时,总爱在香烟壳的背面、皱巴巴的便签纸上,记下那些从眼前流淌而过的市井百态。

从几十个字的流水账开始,写天气情况、菜场见闻。
慢慢地,文章越写越长。
她写在菜市卖笋的老人,写在菜场专注捡钱的“傻子阿瓜”。
写着写着,菜市场便成了陈慧的瞭望塔,她站在塔上观察着人生百态,书写着人情冷暖。
陈慧从没想过写作能给她带来什么,只是纯粹打发时间,宣泄情绪。
只要能写作,她就忘了那些远嫁异乡的孤寂,菜场谋生的失落,婚姻里的艰辛,以及寄居在婆婆屋檐下的憋屈。
转折发生在2015年。这一年,陈慧把自己的文章发布在余姚市新闻网的“舜江文苑”版块上。
版主读罢惊为天人,就强烈举荐她投稿。很快,她的文章陆续在各大媒体上发表。
2018年,陈慧的第一本散文集《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问世。三年后,她的第二本书《世间的小儿女》也和读者见面,一举登上当当网小说类榜单首位。

此时,陈慧内心犹如春风拂过,消融了她冰封半生的苦寒。
她终于在脚下的方寸里,深耕出了属于自己的花田。
不追光
把日子过成一条安静的河
2021年,央视《24小时》栏目报道了陈慧的故事。节目播出后,一夜之间,陈慧成了当地的名人。
很多人觉得,陈慧有这样走红的机会就应该抓住,跳出菜场换一种方式生活。
陈慧也觉得自己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太闷了,她想换个地方透透气。
但她去的地方让人们意外:她跟着一对养蜂夫妇,追花逐蜜了整整四个月。
这一段经历,赋予了陈慧对生活的全新体验。
在路途上,她遇到过十级狂风,在坟堆旁扎过帐篷。
蜂农夫妇用蜂蜜换她的菜场故事,她住过高速服务区的集装箱,感觉像“豪宅”,走出来就是星河,觉得比住在前夫的楼房里更自在。

原来生活中真正的甜,不是避开生活的刺,而是带着满身伤痕,依然敢把心掏成蜂巢,等苦酿成蜜。
陈慧把这些都写进了自己的书《去有花的地方》。
从蜂场返回来后,陈慧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独自带着儿子,依旧在烟火十足的菜场里讨生活。
有人不解:这样短暂的“出走”,有意义吗?
陈慧回答:“人常常寄望远方,并非就向往别样的长久生活,只是想借助这日日相见的浮生中偷得的有限自由,衍生出非凡的勇气,重新扑腾在庸常的柴米油盐里,而已。”
有人说,她不是体验生活的作家,而是在用生活喂养文学,找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寻找自由和自我。

那是普通人独有的一份清醒:所谓诗和远方,只不过是把别人眼中的苟且,嚼出了万般滋味。
正如陈慧在《在菜场在人间》中所写:
菜市场是泥巴地,写作是果实,只有扒住脚下的泥巴,才能开花结果。
摆摊19年,写作15年,她比谁都明白,美好的生活从不是逃离现实,而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愿每个人都能直面生活的褶皱,找到自己心灵的自由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