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国内外资讯 查看内容

重庆少年买“天价羽毛球拍”,家长:天塌了……

2025-6-7 12:14|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唯有爱与责任的浇灌,才能培养出鲜活的个体。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叫做《羚羊木雕》吗?“我”把爸爸送给我的羚羊木雕,转送给了最好的朋友,作为回礼,她也把自己珍藏的小藏刀送给了我。爸妈知道后十分生气 ...

唯有爱与责任的浇灌,才能培养出鲜活的个体。


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叫做《羚羊木雕》吗?


“我”把爸爸送给我的羚羊木雕,转送给了最好的朋友,作为回礼,她也把自己珍藏的小藏刀送给了我。


爸妈知道后十分生气,让我去把它要回来。


我争辩说:“您已经给我了。”


但父母以价格昂贵为理由,硬逼着我向朋友讨要回来。


在那个大雨天,我无比羞愧地跑到朋友家,拿回那个木雕。


当朋友依然把小刀塞到我手里,我嚎啕大哭,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


小时候看到这篇文章,就觉得很替作者委屈,送出去的东西被逼着要回来,孩子自尊心怎么受得了?


可是很多父母都觉得没毛病。


那时我就知道,在一些父母眼中,钱比孩子的感受、感情更重要。


之所以有这种感触,是因为看到一个新闻。


重庆一位陈先生说,“六一”儿童节放假,13岁的儿子花了一笔巨款,他在体育场买了一支专业羽毛球拍,竟然花了2480元。


“感觉天都要塌了,买一个球拍2000多。”


陈先生说自己家境一般,小陈平时的零花钱也不多,2000多的球拍,完全不在承受范围之内。


听到这,我还以为小陈偷拿了家里的钱,结果这支球拍,是他用自己积攒的压岁钱买的。


这就很难评。


用自己的钱,买自己喜欢的球拍,那咋啦?


而且孩子平时很爱打羽毛球,想要一支专业的拍子,发展一下自己的爱好,其实挺好的。


但陈先生不这么想。


他拿着羽毛球拍想找商家退货。


商家表示,球框已经绷线了,影响二次销售,退不了。


陈先生又反过来质疑,13岁的孩子花这么大一笔钱,商家都没有打电话给监护人,这对吗?


商家流程有没有问题放一边。


但陈先生的操作,挺令人窒息的。


首先,他并不尊重自己的孩子。


虽然2480元确实不少,但是小陈是用自己攒的钱买的。


他平时零花钱也不多,意味着父母根本不会负担这种额外的消费,他既没充值游戏,又没打赏主播,这说明孩子是真的很喜欢这支球拍。


一个花自己的钱,给自己买礼物的孩子,买的也是喜欢的东西,我不明白这有什么问题。


作为家长,陈先生该做的是帮孩子把关,看这支球拍值不值这个价。


不值,那就和孩子一起维权。


值得,全力支持就完事儿了。


但陈先生在采访中却说了一句:“这么小的孩子,哪里用得了2480元的球拍啊。”



作为父母,不出钱也就罢了,还要把孩子心爱之物退掉,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不配得感,对孩子有半分尊重吗?


其次,他对孩子的钱,有太强的占有欲。


试问,如果小陈用这2000元报了补习班,或者购买了一大堆学习资料,陈先生会有这么大反应吗?


估计还要大赞孩子懂事了。


为什么买了球拍,就天塌了呢?


说到底,因为孩子没把这笔钱,用到父母喜欢的地方。


嘴上说压岁钱归孩子处置,但他没有金钱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怎么花,花多少,实际上父母才掌握了话语权。


评论区很多人,也对陈先生的做法不赞同:


“孩子拿压岁钱买的,没偷没抢省吃俭用,为什么不能自己支配?”





“自己存钱买的想要的球拍,你天塌啥?”





“为什么要给孩子灌输这种不配得感?可以教他辨别物价虚实,可以教他以这次礼物的欢喜为目标,更加努力。”





明明可以借着这件事,与孩子好好探讨财务知识。


然而偏偏,在众多的解决方法中,陈先生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一件。


知乎上有个类似的问题:


“17岁的孩子压岁钱2000块,花了700买球拍,我该怎么告诉他钱不能这样花?”


其中一个答案让我印象深刻。


17岁那年,妈妈给他留了300元压岁钱,美其名曰给他花。


他用200块,买了一条围巾送给姥姥,因为姥姥的围巾很破旧了。


那条围巾好看又保暖,他砍了很久的价才砍下来。


剩下的钱买了一点小吃,还有几十块。


回到家之后,妈妈迫不及待问他花了多少钱,他开心地展示了姥姥的新围巾。


谁知妈妈一下就变脸了,骂他“狗窝里藏不住骨头,一有钱就花,300就剩几十块”。


不管他怎么说围巾质量很好,妈妈坚决拽着他去那个店退掉了。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给家里人买过东西。


即使毕业之后,妈妈明里暗里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一工作就给家人买这买那,他依然不为所动。


那条被妈妈退货的围巾,成了他心中的禁忌。


这样的家长,并不是少数。


他们想假装开明和尊重,让孩子保管自己的钱财,但又做不到真正的信任,对孩子的每一笔支出大肆管控。


本质上,是对孩子有控制欲。


在这些家长的语境里,所谓的“给你花”,是你最好留着买学习资料,或者留着当生活费。


否则就是“不务正业”,就会破大防。


看过一个视频,两个孩子拿压岁钱买了手机,父亲闹到商店要求退货。


因为孩子已经激活并使用,商家拒绝退款。


父亲在众目睽睽之下,怒吼着要求孩子跪在店门口,“不退钱就跪着不起来。”



也看到过六年级孩子多次购买玩具,花费千余元。


家长冲到店铺要求退款,并且怒砸摊位,而孩子在一旁吓得战战兢兢。



我并不是支持孩子如此大额消费,但是家长的做法更是错误百出。


买手机、买卡片,说明孩子对金钱并没有太多概念,家长本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好好给孩子进行消费引导。


辱骂、罚跪,大吵大闹让孩子尊严全无。


就算把钱要回来了,孩子难道就养成正确消费观了吗?


下一次,下下次,他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


借着金钱发泄自己的愤怒,甚至用钱羞辱孩子的父母,其实是在掩盖自己教育的无能。


网友@马芊惠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她上学的时候,妈妈从不给她零花钱,开口要更是想都别想。


就连学校每次要收资料钱,她都觉得十分为难且痛苦。


因为每一次,都会挨一顿批。


所以每一次,她都是到了最后时刻,不得不开口了才说。


初中时,她喜欢写日记。


有一次问妈妈要两块钱买日记本,毫不意外地,妈妈大骂她是讨债鬼,除了要钱不会点别的。


她本以为妈妈只是爱唠叨,可妈妈接下来的举动,像刀子一样扎在她心口。


妈妈掏出两块钱,扔在地上,像看乞丐一样,高高在上地盯着她。


那一刻,她觉得妈妈无比陌生。


她最后也没有捡起那两块钱,也从此切断了和她亲密的一切途径。


代入一下自己,我想这辈子都很难和妈妈和解了吧。


家长们总觉得,孩子哪懂得什么面子不面子?


供你吃喝,还有什么花钱的需求?


可他们却忘了,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会要交朋友,想为喜欢的东西买单。


从父母处习得的一切,都将影响孩子的终生。


当父母用钱拿捏甚至羞辱孩子,将他们的尊严在地上践踏时,其实就是将孩子越推越远。


博主@心泥的教育方式,值得很多家长借鉴。


他女儿曾花800多压岁钱,买了一块陆地冲浪板。


一开始,他很不高兴,他甚至不知道这玩意儿凭什么这么贵,两三百顶天了。


但本着孩子自己的钱自己花,他没有发作,而是默默做了功课。


结果他发现,孩子没有被坑,这块冲浪板,是一块很适合新手的中端板。


做完了这些,他再去和女儿聊天,问她为什么想买这个。


女儿说班上很多人在玩,自己也很喜欢,老是借别人的不好意思所以买了。


对女儿这个决定,他表示赞成,并且每个周末带女儿去公园练习,连带着他自己也学会了。


这块板的使用寿命是3年,在一次练习时,他不小心踩坏了。


看着女儿红红的眼圈,他第一时间道歉,并且赔偿了女儿一块1000元的新板。


而那块旧的,一直被女儿挂在房间里留作纪念。


我想起那句话: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不是把大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与孩子一起共同探索。


孩子真正想要的,不是花不完的钱,而是父母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是与父母平等对话的权利。



有句话说得好,生儿育女,生只是第一步,如何教育,如何引导才是关键。


在孩子没有满足父母的期待时,在父母控制不住情绪时,我们该怎么做?


首先,改变说话方式。


当孩子买了你不希望的东西,比起粗暴退货,比起“早就知道你管不住钱”,不如改成“能说说你买它的理由吗”。


情绪发泄很简单,可理性探讨,了解孩子内心才最重要。


其次,把错误当成契机。


孩子花钱买手机、买球拍,天并不会塌,但肯定是对金钱没有概念的表现。


这一次你闹到商家退货了,只会让孩子觉得,反正闹闹钱也会回来。


不如列一个计划,让孩子切实体会到赚钱的艰难。


比如,洗一次碗2元,拖一次地3元。直到补足他花费的钱。


下一次当孩子想要大额支出时,自然会换算,买下这个东西要洗多少次碗,减少冲动消费。


曾经看到一句感触很深的话:


教育的起点不是课本,不是分数,而是每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只有真正看见孩子,教育才真正开始。


我们无法永远陪伴在孩子身边,那就做好他们的守护者,给予孩子平等地话语权,为他们的行为进行斧正和兜底。


如此才能保证孩子养成健康的三观。


谩骂、羞辱、强权,只能换来一个个顺从的提线木偶。


唯有爱与责任的浇灌,才能培养出鲜活的个体。


来源:桌子的生活观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