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国内外资讯 查看内容

福建9岁围棋天才之死,他爸爸的朋友圈说明了一切……

2025-5-24 13:33|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成为天才要付出什么代价?有时,可能是生命。5月19日有网友爆料,9岁的天才围棋少年朱宏鑫,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来时,很多围棋圈的人都震惊了。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匆匆谢幕。朱宏鑫小朋友在圈内挺有名气的。 ...

成为天才要付出什么代价?


有时,可能是生命。


5月19日有网友爆料,9岁的天才围棋少年朱宏鑫,跳楼自杀。


当这个消息传来时,很多围棋圈的人都震惊了。


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匆匆谢幕。


朱宏鑫小朋友在圈内挺有名气的。


2023年,年仅7岁的他九战全胜,拿下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幼儿组冠军。



2024年7月,他又在全国少儿围棋公开赛,获得团体和个人第一名。





今年5月,再次斩获全国赛儿童组个人冠军。


就在今年4月,还晋升到业余6段。


9岁业6是什么概念呢?


相当于省冠军级别,对应国家一级运动员,并且水平已经接近职业低段棋手。


他还这么小,发展潜力可以说非常非常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竟然跳楼轻生,并且在跳楼的当天还在进行比赛。


他才9岁啊,吃根雪糕都能高兴半天的年纪,究竟遭遇了什么,才能让他放弃生命?


然而,了解完了背后的故事,才发现命运的悲剧,其实早已埋下注脚。


据相关媒体爆料,朱宏鑫的死跟他父亲有关。


更确切的说,他是被父亲“逼”死的。





在父母离婚后,朱宏鑫跟随父亲一起生活。


当他在围棋上初现天赋时,他人生的悲剧也就开始了。


也许是对朱宏鑫寄予太多期待,朱宏鑫的父亲对他极其严苛,甚至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


下围棋输赢是常事,但他爸爸无法容忍。


很多家长曾反映,只要朱宏鑫输棋,他爸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怒扇他耳光,甚至还用脚踹。





今年5月的“明仕杯”,朱宏鑫拿到了冠军。


但仅因为一盘棋没发挥好,下场又挨了一顿揍,孩子当场疼得爬不起来,又不敢吱声。





这是什么疯癫父亲?


难不成有超雄综合症?


输了要打,赢了比赛也要打,难道打孩子打上瘾了?


就连著名围棋职业选手柯洁,也有输的时候,如果柯洁给这个父亲当小孩,也免不了一天3顿毒打。


其实在朱宏鑫身上,几乎没断过伤。


幼小的手臂,都是触目惊心的伤痕。



据知情人士透露,有一次打得太狠了,别的孩子家长上前劝阻,也差点被打,最后还是保安救下了他。



有网友去看了朱父发的视频,“孩子吃个饭,他都要拼命的催,孩子说已经是最大口了。”





而就在朱宏鑫出事的前一天,他爸爸还在朋友圈抱怨:


“伟星杯打的一塌糊涂,还是缺乏大赛经验。”


而这次比赛“一塌糊涂”,挨打的惩罚恐怕也是不可避免。


我不敢想象,在这种恐怖的氛围中,朱宏鑫是怎么捱过一天天的。


看似孩子下围棋,他又何尝不是父亲的一颗棋子?


不容许孩子有任何失误,用毒打、辱骂的方式,去摧毁一个孩子对人生所有希望。


9岁的孩子,哪有太多悲观厌世的想法?


他明明就是被逼到崩溃了,最后只想用死来逃离掌控啊!


在孩子纵身一跃的那瞬间,究竟在想什么?


是觉得人生如棋局一样,已经是死局,所以干脆投子认输吗?


平庸了一辈子的人,在孩子身上享受到了权力的滋味,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有人说,在围棋圈里,打孩子是很常见的现象,只是朱宏鑫这个例子太极端了。


很多家长认为不打不成才,要想从业余冲上职业选手,仅靠天赋还不够,需要长久的训练,大量的钱和精力。


很多棋童都需要离家学棋,全国各地去比赛,积累经验。


这意味着父母有一方不能工作,一旦发现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的期望产生落差,就会勃然大怒。


望子成龙无可厚非,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天才?


当一个普通孩子难道是原罪吗?


明明自己再普通不过,却渴望孩子一飞冲天,用极端的方式去压迫他们,这究竟是爱,还是诅咒?


那些拿着鞭子驱赶孩子的父母,最终可能没养出天才少年,而是毁了孩子一生。


我想起辽宁16岁少年自杀的故事。


于行健是公认的天才少年,他曾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大赛金奖、全国信息奥数银牌。


毫不夸张地说,他曾“拿奖拿到手软”。


可这个看上去风光无限的少年,内里早已千疮百孔。


在于行健朋友眼里,他喜欢游戏、逛街、唱歌,对天文和摄影也很感兴趣,藏了很多相关的书籍。


但这一切,都被书山题海取代。


在他父亲的祭文里,不难看出他为什么会变这样:


“很多你不喜欢的事,都是在为爸爸妈妈在做……”


“你每天都在煎熬,多次暗示爸爸妈妈,你很想去找你的世界……”


很显然,学习对于行健来说,不再是快乐,而是痛苦,是无法挣脱的束缚,他只是在熬,在为父母的期待坚持。


今年3月的省队选拔赛,于行健的名字首次跌出前三,下降幅度很大,这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个承载着父母期望的孩子,这个被“天才”光环禁锢的孩子,将这一次滑铁卢,当成了人生的崩塌。


他纵身一跳,将生命定格在最好的年纪。


还有“天才少女”韦婷。


13岁的她,为了逃离父母的期待和掌控,在宾馆服农药自杀。


韦婷曾多次获得市数学、作文竞赛奖,在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赛中,也夺得二等奖奖杯。


13岁,本该是对世界最好奇的年纪,但父母却无数次强调:


“学习成绩一定要优异,争取考上一流名校。”


他们给女儿报了很多辅导班,每天除了学校的作业,回家还有数不尽的强化训练。


在重压之下,韦婷时常觉得喘不过气来。


事件的导火索是一篇日记。


假期的某天,妈妈擅自进入韦婷的房间翻看日记,日记里记录了她青春期的悸动迷茫,那些“想念、喜欢”的字眼,让妈妈觉得无比刺眼。


她断定韦婷在和班上男生谈恋爱,怒不可遏地要求女儿如实交代。


韦婷否认恋爱指控,母女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妈妈不仅没收了她的日记,甚至还联络了男生的家长,让他们好好管教自己的儿子,别影响自己的女儿。


这是韦婷心里一根刺,也把她推到了死亡边缘。


在她留下的遗书上,有这么一段话:


“爸、妈,我不喜欢你们给我的这个生命,因为你们让我活得实在太累,整天除了让我学习还是学习。


今天自己在外面度过的这一天真好,什么都是自由的。


这天很自我,很快乐,虽然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了,但我仍十分高兴。”


短短几行字,却展示了一个女孩,短暂的痛苦的一生。


孩子用死亡逃脱父母的掌控,这是一个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


父母以为自己在为孩子铺路,而孩子早已要窒息。


那些沉甸甸的期待,不是动力,而是枷锁


教育家傅雷曾说过:


“教育当以人格教育为主,知识其次。孩子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学问欠缺一些没有关系。”


可是很多父母唯结果论,他们拼了命鸡娃,把所有期望倾注在孩子身上,却不知孩子早已奄奄一息。


他们要么在重压之下崩溃,要么在痛苦之中逃离。


曾令无数父母向往的完美儿子张一得,在父亲沉甸甸的期待和规训下,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期望和压力之下,做不完题,学不完的功课,让他对生命的意义都产生迷茫。


为了逃离管控,他放弃了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选择成为一名寺庙法师。


家,本该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本该是孩子前行的灯塔。


可是最终,他们成了孩子不愿回首的噩梦。


无止尽的学习,永远无法满足的成绩,不被看见的努力。


那不是家,是孩子渴望逃离的牢笼。


家长无法接受孩子成绩普通的背后,其实就是无法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他们更无法接受自己阶层的滑落。


那些拼了命鸡娃的父母,不少是因教育受益的群体。


他们对“教育改变命运”深信不疑,害怕孩子将来失去竞争力,害怕孩子最终滑落至底层。


于是,学区房、辅导班层层加码。


他们表面看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实际上,这何尝不是父母内心的投射?


还有很多父母,年轻时没机会上大学,就拼了命让孩子完成这个目标;


年轻时没能力出人头地,就往死里卷孩子;


他们将自己未竟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却忘记了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父母和孩子的命运,只能是相互尊重和成全。


父母给孩子的教育,是点燃生命,而非雕刻完美。


是不管你什么模样,成功或失败,辉煌或平凡,爸妈依然能无条件被爱。


正如《哪吒》里殷夫人那句台词:


“娘从来没在乎过你是魔是仙,娘只在乎你是娘的儿。”


来源丨 拾遗、桌子的生活观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