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大肠癌由腺瘤性息肉逐步恶变而来。从正常黏膜到腺瘤性息肉,再发展到肠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5~10年。虽然留给我们发现它的时间很长,但有调查显示,我国早期诊断率低,超过60%的结直肠癌患者首次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早期大肠癌大多单纯通过外科手术或内镜下手术就可以治愈,5年生存率高达95%以上,中期为64%,而晚期仅有14%左右。
“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为57.71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死亡病例24万,居第四位。要降低结直肠癌危害,做好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是关键。”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举行大肠癌防-筛-治全链条多学科联合义诊,医务部主任吴本权指出。
▲义诊现场
年轻人并非大肠癌“绝缘体”
传统认知里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的大肠癌,越来越多的盯上“脆皮的年轻人”。
“门诊中,经常会遇到20多岁就患上大肠癌的情况。”吴本权介绍,除了大肠癌家族史影响,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也是重要原因。
现代人常见的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过多摄入烟熏、油炸、腌制、高盐食品等不良饮食习惯,长期熬夜、过度疲劳、心理压力过大等,都会增加大肠癌发病风险。
“饮食营养均衡对预防大肠癌至关重要。”他谈道,摄入充足的全谷物、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品,可以帮助增加粪便体积和数量,并有助于刺激肠道运动,从而帮助人体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缩短致癌物质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减少对大便内有害物质的吸收,降低患癌风险。
吴本权还特别提醒,不建议采用纯素食,以免饮食不均衡导致营养失衡,营养不良降低机体免疫力,也会增加大肠癌患病风险。
有这些情况要特别重视肠癌筛查
在预防疾病发生的同时,也要重视早筛早诊早治。早期大肠癌可能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现下列症状:
“一旦出现便血、消瘦、肠梗阻和全身症状时,60%以上的大肠癌患者已经进展至中晚期。”吴本权介绍,大多数大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逐步恶变而来,正常黏膜→息肉→腺瘤→癌变,通常需要5~10年,抓住这个窗口期,早期筛查发现并切除肠息肉,阻断癌变进程非常关键。
由于50岁以后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因此建议普通人群40岁时开始肠癌筛查;高危人群,如有大肠癌或肠息肉家族史、长期“三高一少”不良饮食习惯(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少纤维),建议将时间进一步提前。
大肠癌筛查主要有3种:粪便免疫化学检测(适用于普通人群初步筛查)、粪便基因甲基化检测(费用相对较高,适合不愿或不具备做肠镜条件的人群)、结肠镜检查(大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可发现并切除息肉,40岁以上人群及高危群体首选)。
“如果肠道黏膜正常,每3年检查一次即可;如果发现已经有腺瘤等病变息肉,一定要遵医嘱严格复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变。”吴本权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