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国内外资讯 查看内容

《人民日报》紧急提醒的「第二现场」,家有女儿的父母看完一身冷汗… ... ... ...

2025-5-22 13:06|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刷到《人民日报》的一条视频,很多家长看完后说惊出一身冷汗。内容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提到的“第二现场”概念,对孩子很重要,尤其是女孩。具体来说,就是对于女儿出门社交,她有一条铁律:“你不管 . ...

01

刷到《人民日报》的一条视频,很多家长看完后说惊出一身冷汗。

内容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提到的“第二现场”概念,对孩子很重要,尤其是女孩。

具体来说,就是对于女儿出门社交,她有一条铁律:

你不管跟谁出去,只能去‘第一现场’, 不能去‘第二现场’。”

“比如说,你和朋友约好了去吃饭,然后去唱歌,再去下一个地方玩,本身就定好了这些计划,那你去唱歌,去玩,这没事。


但如果你本身只计划去吃饭,吃完饭后突然间有人提议说‘咱们去KTV唱歌吧’,这就是第二现场。


请记得你要去第二个现场,必须跟妈妈重新打电话确认,不能自己直接去。


因为我们做了大量的社会研究发现,人们发生危险常常是在第二现场。”


也就是说,第一现场是原计划目的地。

临时起意、打破计划要去的新场所,就是第二现场。

沈奕斐还特别强调:

“犯罪者不会直接暴露意图,而是会用安全的第一现场卸下你的防备——

比方说正餐,电影,游乐场,再用‘转场’的借口把你带离保护圈。”

她展示出的调查数据,触目惊心:

在侵害案件里,83%的加害者会刻意制造两次及以上的场景转换。

临时转场场所的受害率达到41%,远高于第一现场的3.6%。

“当对方说‘我们去xx地方续摊’时,直接报出第二现场的具体地名,受害者警觉性会提升47%。

但如果是‘换个地方坐坐’顺路取个东西这类模糊说辞,80%的青少年会放松警惕。”


02
想想确实如此。

第一现场,有筛选,有判断,家长知情。

第二现场,要么心血来潮,要么早有预谋。

前者是未知,后者是圈套,都指向危险。

有个女孩现身说法,她见过身边人的阴暗心思,先约朋友们出来玩第一场,主要是聚餐。

但这帮人约别人之前已经商量好第二场要去哪儿,要干什么。

第一场就是为第二场打掩护的,无关紧要的人第一场结束就走,而他们计划中的目标会被想方设法留下来去第二场。

另一个姑娘说,上学时班上有个男同学想跟她处对象,但她又宅又社恐,从来不理对方。

某天男孩突然说班级要搞聚会,现在准备去野外吃烧烤,还叫了她闺蜜。

那会刚好假期,女孩有点心动,不过纳闷的是,既然喊了闺蜜,那闺蜜怎么没跟她说,也没喊她一块。

她长了个心眼,联系了一个个好朋友,结果她们都说根本没有班级聚会这档子事。

闺蜜再联系那个男同学,旁边清一色都是男人的声音,这才躲过了圈套。

也千万别只对异性拉响警报,有时候,同性之约也可能不怀好意。

有网友说她初中时被朋友约出门吃饭,因为都是同班同学,还都是玩得挺好的女孩子,她就去了。

结果吃完饭,有个女同学撺掇着去爬山。

她那时候心思单纯,没往坏地方想,跟朋友就去了。

到了山上爬着爬着突然来了几个社会青年,流里流气,对她们动手动脚。

她一问,是其中一个女同学约好的,根本没和其他人说。

网友害怕,但山上荒无人烟,又怕惹怒那群混子,只好拼命假笑,装自己是个啥都不懂只知道爬山的傻丫头。

她说,那天真是她人生中爬山爬得最快的一次,下山到大街上就找借口赶紧溜了。

后来,听说他们又去了KTV,发生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所以,计划之外的临时起意,一定要格外小心。

因为危险往往不在第一个邀约里,而藏在第二个建议中。


03
原计划只是约饭,结果吃完饭又把你带到偏远的公园或山里。

说好只是一起逛逛街,后来又说去喝个酒或者探探险。

嘴上说着约了三个熟悉的朋友,最后聚了十来个陌生人。

被裹挟着去往“第二现场”的玄机,就藏在对方的“转场话术”里。

“大家都去,就你不去,太扫兴了吧你。”


“来都来了,你不去就是不给我面子。”


“我就顺道去取个东西,耽误不了你多长时间。”


“一起散散步而已,我保证待会就送你回家。”


这些话术,一方面利用情感绑架,让你难为情,不好拒绝;

一方面进行空间降维,即从安全的、开放式的商超转移到私密的、偏僻的、缺乏安全监管的地方。

例如某位认识的男性约你去步行街吃饭,多数人考虑到一是熟人,二是在人多的地方,不会有什么戒备心,通常都轻易答应。

吃完饭再喊你去公园溜达溜达消消食,也好答应。

因为吃饭的时候你们俩已经有过比较放松的接触,而且是面对面的直接要求,你不容易拒绝。

但若是他直接约你去逛公园,甚至是比较偏僻的公园,你就会思考,能不能去,该不该去,大脑条件反射似的警铃大作。

只有经历过第一现场的缓和接触后,对方再约你去一个偏远的公园,而且当面邀约你没有那么多的思考时间,可能就会跟着去了。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难以预测。

这也是“第二现场”最容易错失救援机会的原因:信息断层

当你脱离了原定行程,家里人或是朋友无法掌握你的实时位置和同伴信息,万一出事,没办法第一时间救援。

根据调查,计划外转场后家长平均4小时才能定位孩子,而90%的恶性事件就发生在这一“黄金救援期”内。


04
如何应对危险的“第二现场”?

Deepseek梳理了三条很实用的建议。

第一,建立重新报备机制。

像沈教授说的,如果计划临时有变,要去别的地方,一定要重新给家人或朋友报备,最好是视频报备,以防造假。

发送第二现场的定位,留下同行同伴的联系方式,方便家人在必要时能联系得上。

越细节越好,例如:

下午x时x分,我和同学xxx在xx商场xx饭店xx包厢聚餐,大约x小时结束,请到时来接我。

孩子们,也不要觉得烦。

这不是限制你们的自由,不是“控制”,而是“守护”。

真正的好朋友也会支持你向家人报备,因为安全第一。

第二,学习反诱导话术,拒绝情感绑架。

假设同伴向你施压,你可以用“家长在等”或是“健康理由”婉拒。

“不行,我妈妈一会来这接我,我得等她。”

“我爸爸在楼下/门口/停车场,我要去找他。”

“我肚子不舒服/生理期/吃饭吃得有点恶心,就不去了。”

如果是陌生人上前打招呼,甭管真假,一律回应“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找爸妈,找警察。”

第三,增强风险预判能力。

在家里可以做几次场景模拟,让孩子反复演练应对策略。

比方说,借用新闻案例,在家里模拟演练,同时在分析新闻的时候,也能够引导孩子去思考危险的信号,加深他们的安全意识。

第四,关口前置。

说白了,不管是“第二现场”还是“第三现场”,“第四现场”,本质上不是现场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远离怅鬼朋友。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要认清人,明白事。

不要因为对方很熟悉就放松警惕,觉得不舒服了就赶紧溜,可能对方就是在试探你的底线。

也不要因为对方的“完美人设”而和不太熟悉的人见面,网上那么多杀猪盘,还有侵害案件,都是源于轻信“完美人设”。

远离潜在的危险,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来源:王耳朵先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