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掀桌走人,到主动求和,美国终于熬不住了。
5月12日,中美会谈后发布联合声明,美方取消91%加征关税,4月2日加征的34%关税,保留10%,剩余24%暂停加征90天;中国采取对等措施。
硬刚到底的中国人,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牢牢占据上风。
说到底,还是特朗普撑不住了。
尤其是美国本土的汽车行业,已经受到重创,美国的关税政策意在保护本土产业,可到头来受伤的反而是自己人。
4月3日,美国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全球汽车市场随即出现震荡。
一个月之后,5月3日,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包括发动机、变速器等也将加征进口关税。
特朗普的强势举动,原本是想抑制中国车企的发展。

可令人意外的是,中国车企面对此次关税危机并不慌张,真正焦虑的反而是美国本土车企!除了美国车企,那些与中国和美国都联系紧密的跨国车企,包括欧洲、日韩的车企都难以在这场贸易战中独善其身。
特朗普一意孤行加征关税,本意是想扶持美国本土企业的发展,鼓励本国群众更多地购买本土的汽车,以此减少贸易逆差。然而,从政策实施后美国车企的种种表现来看,现实与设想似乎正背道而驰。
首先,关税政策将使美国车企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据美国摩根大通公司预测,汽车关税生效后,通用汽车每年要缴纳130亿美元的进口关税,福特汽车也要支付约45亿美元。

此外,关税的连锁反应还体现在持续下滑的市场销量上。统计显示,2024年,美国的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近5%,而进口车的销售额更是大幅缩水。
消费者因汽车价格普遍上涨而望而却步,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他们原本就不强烈的购车需求,在关税加征后,购车意愿更是直接下降了25%。
其次,生产环节的成本增加,维修端的成本也随之增加。
以特斯拉Model Y为例,该车型电池冷却系统的维修组件成本将从1800美元增至2300美元。
关税新政实施以来,美国二手车市场平均维修报价已上涨15%,很多美国人都选择自己动手修车了,这也导致一季度DIY维修工具的销量激增35%。
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成本增加,利润就会相应地减少。
比如,福特汽车就表示该政策施行后,公司2025年的利润预计将损失15亿美元。

不过,特朗普并不关心车企是否亏损,他在意的是通过加征关税扭转贸易赤字。然而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试图用关税来缩小逆差的举措从来没有成功过。
在特朗普第一次当选总统前,美国的商品和服务逆差总额为4795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
特朗普上台并征收关税后,2020年的贸易逆差仍然高达6537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再到2024年,对华逆差仍高达3610亿美元。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断,这一次升级的关税战,显然也会让特朗普缩小贸易逆差的愿望再次落空。
关税政策不仅未能复兴美国制造业,反而把本国车企推向了深渊。
关税政策的实施,让美国汽车产业对全球供应链高度依赖的事实也一下子凸显出来了。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本土生产的汽车平均含有30%的进口零部件,其中不少关键零部件更是高度依赖于墨西哥、中国及其他国家的供应链。
2024年,通用汽车在美销售的汽车有约40%在海外组装,一些畅销、利润高的车型则从墨西哥等国进口。
虽然福特汽车在美销售的汽车中有80%在美国本土组装,但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外国工厂生产。
所以,关税增加25%后,这些零部件的成本势必大幅增加,整车的生产成本也随之陡增。
美国知名投行分析师曾断言,美国靠所有产自美国的零部件来生产汽车的想法,根本就是空中楼阁。

就算从此以后,美国汽车生产零部件都在本国自产自销,在美国建设工厂和生产中心,最快也要4—5年的时间,甚至更久。可对现在就要面临停产的美国车企来说,远水根本解不了近渴。
如果没有办法继续生产新车,那么暂停出口就成了当下许多美国车企的相同反应。
福特汽车已经停止了向中国出口皮卡车、跑车及SUV,因为它们将面临高达150%的税收。
4月13日,通用汽车旗下进口高端平台道朗格也宣布,不再接收来自中国的新订单,特斯拉旗下的Model S / X车型也同样在中国被停售了。
生产停滞,随之而来的便是车企裁员了。
4月,Stellantis 集团不得不裁掉900员工,这些员工来自其5家本土零部件工厂。同时,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组装工厂生产业务也被迫喊停。

就算是近年来最不依赖国外供应链的特斯拉,在如此看似疯狂的关税政策面前,马斯克也坐不住了。因为即使是在美国本土,特斯拉也早已离不开来自中国的供应链。
据相关数据显示,特斯拉在北美的零件中50%来自中国公司,其中20%直接进口自中国,剩下的30%大部分由中国供应商在墨西哥的工厂提供。
尽管特斯拉拥有全球最全面的供应链布局之一,但短期内恐怕也很难完全摆脱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
就在美国车企应对关税大战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的同时,中国车企却在积极应对这次危机。对各国车企来说,无论是否有关税的冲击,实施全球化战略都将是未来的趋势。
可以肯定的是,在关税大战之前就已经成功出海的中国车企,受政策的影响可能性很小,而且极有可能将危机转变为快速发展的契机。
本身,中国车企出口美国市场的数量不到总体出口量的2%,而且,已经广泛布局海外工厂的中国车企们,早已做好了万全之策。
比如,比亚迪、奇瑞、长城等车企已经布局海外工厂多年,不仅成功绕开了美国的关税壁垒,还进一步扩大了海外市场份额。

在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长城汽车发布其全球品牌战略,将以“生态出海+本地化深耕”的方式打进全球市场。继在巴塞罗那复活西班牙品牌EBRO后,奇瑞还将力争两年内在全球售出百万辆。
上汽集团也在车展上发布了海外战略3.0版本,将全面实行“全球+本土”的Global组合战略。
此外,未来3年,上汽还将陆续推出17款全新海外车型,目标是将搭载全新HEV(混合动力)系统的车型覆盖到全球主流细分市场。
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破解之道唯有技术创新。
值得高兴的是,不少中国车企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领域不断突破,具备了更强的海外竞争力。
华为汽车电池能低温快充、宁德时代研发的凝聚态电池热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很高。
智己L6搭载的半固态电池,可突破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

此外,奇瑞建设了一批实验室、电池研究院、芯片研究院等,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飞行汽车也申请了专利,批量落地并应用了一系列智能化成果。未雨绸缪的中国车企,在海外建厂原本的目的是为了以更本土化的方式,打入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
即使在关税的冲击下不得已放弃美国市场,也不会有太大的关系,因为他们有着更广阔的市场去探索与开发。
所以,此次关税大战的最终结果就是,美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中国车企却将危机转化为契机,驶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参考资料:
1、太平洋汽车网:《超级车评|中美关税战对汽车行业有何影响?(深度长文)》
2、新浪汽车:《中美关税大战,全球汽车业大洗牌!中国反制,未来买车更便宜?》
3、央视新闻:《商务部: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非但不能缩小美总体贸易逆差,反而导致美国进口成本上升,进一步扩大逆差》
4、36氪:《中美贸易战转向 “服务战场”,中国这招或将冻结 240亿美元美国顺差》
来源:李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