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国内外资讯 查看内容

博士夫妻生下神童女儿,从小智商远超常人,医生却建议送精神病院 ... ...

2025-4-25 10:53|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2002年,北京一对学霸夫妇生下了一个女孩。2岁时就会简单的加减运算,识字上千,智商远超常人。然而,当医生看到这个人人称赞的小神童后,却提醒父母赶紧把孩子送到精神病医院。为什么一个“神童”女孩却被医生建议 ...
2002年,北京一对学霸夫妇生下了一个女孩。

2岁时就会简单的加减运算,识字上千,智商远超常人。

然而,当医生看到这个人人称赞的小神童后,却提醒父母赶紧把孩子送到精神病医院。

为什么一个“神童”女孩却被医生建议送到精神病院?


女孩父母又会如何选择?


这个神童女孩,名叫煊煊。

她的母亲杜佳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老师,父亲夏月峰是北京邮电大学的博士生。

2000年,夫妻俩满怀期待地迎来第一个孩子。
但天有不测风云,杜佳媚在怀孕3个月时,感到身体不适,前往医院检查。
结果医生告诉她,孩子已经没有了胎心,建议尽快做手术。

手术取出死胎后,杜佳媚一度陷入抑郁。

好好的孩子,怎么说没就没了?

直到2002年,第二个孩子煊煊的降生才让这个家庭重燃希望。

煊煊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基因,从小天赋过人,记忆力更是惊人。
2岁时,就会简单的加减运算,识字上千。
这让杜佳媚夫妇十分惊喜。
此后,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拿着书本教煊煊读书。
邻居们听说后,更是惊叹:
“这孩子将来肯定能上哈佛!”
然而,命运再次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煊煊两三岁时,北京市组织了一次6岁以下的儿童健康检查。
杜佳媚夫妇也带着煊煊去了现场。
煊煊被一堆积木吸引了注意力,看着玩得开心的煊煊,医生问她能不能搭出了一个“品”字形的房子。
可煊煊像是没有听到他的话一样,毫无反应,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医生看到这种情况,觉得不太对劲,建议带煊煊去大医院的精神科检查一下。
杜佳楣听到后,觉得非常荒谬。
煊煊那么聪明,怎么可能有精神方面的问题?

为了证实医生误诊,杜佳楣夫妇第二天就带煊煊去了大医院检查。
经过多次测试,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
孤独症
孤独症被称为“精神癌症”,患者常伴随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等问题,且无特效药。
这些孩子,也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煊煊的确诊,意味着她可能终身无法自理,
医生直言:“这病无法治愈,建议送精神病院。”
杜佳楣当场崩溃,抱着女儿逃回了家。


回到家后,杜佳楣夫妇查了很多关于自闭症的资料。
正如医生所说,患上自闭症的孩子,很难走出自己的世界。
甚至很多孩子长大后,生活也无法自理。
但也并非都是坏消息。
网上也有自闭症患者痊愈后,重新回归社会的例子。
虽然这样的例子极少,但只要有,就代表着希望。
为了治疗,杜佳楣与丈夫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夏月峰放弃了私企的高薪岗位,选择了作息规律的国企单位。
这样一来,他就有更多时间陪伴女儿成长。
杜佳楣也辞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教职,甚至还放弃了好不容易得到的读博机会。
从此之后,她一心一意照顾女儿的生活。
杜佳楣夫妇翻遍国内外资料,自学行为干预疗法。
每天对煊煊进行6小时高强度训练——
从吹蜡烛、拍手到模仿表情,每一个动作重复上百次。
直到煊煊第127次训练时,突然抬头对视。
这个瞬间让杜佳楣泪如雨下,却也点燃了她的斗志。

在教煊煊认识 “气体” 概念时,杜佳楣会带着她站在厨房看蒸汽升腾;
讲解 “浮力” 时,母女俩在浴缸里做沉浮实验。
这种将抽象概念融入生活场景的方法,让煊煊的认知能力在半年内提升了10个月。

杜佳楣夫妇最大的烦恼,就是等到自己百年之后,煊煊只能一个人孤独地活在世上。

思虑良久,杜佳楣夫妇决定再生一个孩子。

这样以后即便他们不在了,也能有一个血缘至亲陪伴在煊煊身边。

当妹妹盈盈降生时,煊煊第一次主动触碰婴儿的小手,这个细微的变化让全家人高兴不已。

此后,姐妹俩在训练室里形成独特的互动模式:

盈盈扮演 “小老师”,教姐姐玩拍手游戏;

煊煊则在妹妹哭闹时,递上安抚奶嘴。

杜佳楣夫妇的耐心照顾下,煊煊煊煊进步飞快。

不仅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需求,还能跟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更令人欣喜的是,煊煊凭借着出色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成功考入了重点中学。

那一刻,杜佳楣夫妇喜极而泣。

这些年的付出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不过,杜佳楣的“拯救”并未止步于此。

她知道除了煊煊,世界上还有很多“来自星星的孩子”。

她将对煊煊这长达10年的康复训练经历分享到网络上,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孤独症儿童父母。

依托网络的互联互通,越来越多的患儿家长找到杜佳楣。

渐渐地,杜佳楣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

“我想开一家专门针对孤独症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心,让更多的孩子能从孤独星球上走出来。”

杜佳楣想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去帮助更多的家庭。

最初因为资金问题,夫妻俩将训练机构开在民宅里。

每天杜佳楣会在房子里,带着一些自闭症孩子,做一些康复训练。

但训练机构没开多久,就收到了周围邻居的投诉,理由是:

扰民,影响大家正常生活。

无奈之下,杜佳楣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在北京昌平创办“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

她将个人经验转化为系统课程,帮助数千名“星星的孩子”改善症状。

中心提供免费家长培训、社区融合活动,甚至举办公益音乐会,呼吁社会关注自闭症群体。

如今,星希望已发展成拥有5个校区、300 余名专业教师的全国性机构,累计帮助8000余名孤独症儿童。

杜佳楣将自己的干预经验写成《当爱遇上孤独》《MUST 行为引导技术》等著作。

这些书籍,成为全国300多家康复机构的培训教材。

2023年,她联合中国社工联合会启动 “康复教育牵手计划”,为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县培养专业人才。

2013年“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颁奖典礼上,杜佳楣的获奖词写道:

“她用母亲的坚韧,为孤独症群体撕开一道希望的裂缝。”

站在领奖台上,她想起2004年那个暴雨夜,自己抱着哭闹的煊煊在医院走廊徘徊的情景。

那时的她,以为自己的人生完了。

她在获奖感言中说:

“现在我知道,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2021年,煊煊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大学、

这个消息震动了孤独症领域。

这是国内首例通过家庭干预,实现高功能孤独症患者正常升学的案例。

如今的煊煊,看上去跟正常孩子没有任何不同,已经能够彻底融入社会。

杜佳楣曾说:

“煊煊教会我,母爱不是本能,而是学习。”

杜佳楣的故事,是千万个孤独症家庭的缩影。

从“神童”幻灭的绝望,到自救救人的觉醒,她用20年证明了母爱的坚韧与科学的力量。

她不仅为女儿撑伞,更为整个群体点亮星空。
她让我们知道了,孤独症不是疾病,而是一种不同的生命存在方式。
我们需要做的是接纳这些不完美,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正如杜佳楣所写:“自闭症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生命的起点。”

她的故事,是母爱创造的奇迹,更是人类文明对生命多样性的致敬。

当我们学会用爱与理解搭建桥梁,每个孤独的灵魂一定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文章来源于央视财经、钱江晚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