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平静的陆老伯(化名)一家,
突然陷入了一场健康危机。
一家四口毫无征兆地
先后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只是普通的流感
一周后,
陆老伯出现浓茶色尿,
被紧急送医住进了医院
01
一家五口接连感染,
全家紧急筛查
78岁的陆老伯家住广州海珠,一家四口(老伯、女儿、女婿、外孙女)毫无征兆地先后出现发热、畏寒症状,同时还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的情况。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只是普通的流感,在生活中,流感较为常见,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所以他们并没有太在意。

然而,一周过去了,陆老伯的症状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他感到浑身无力,胃纳差、恶心,更让人担忧的是,他的尿色变得如同浓茶一般。察觉到情况不妙,家人赶忙找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广医二院)感染病科罗润齐主任医师。经过详细的检查,结果令人揪心:陆老伯的转氨酶飙升,最终被诊断为急性戊型肝炎!
这一消息让全家人都慌了神,为了弄清楚情况,全家紧急进行筛查。结果显示,女儿、女婿、外孙女均检出戊肝抗体阳性,肝功能异常,这意味着他们正处于现症感染状态;而陆老伯的老伴戊肝抗体阳性,肝功能正常,之前也没有畏寒发热等症状,考虑是无症状感染;外孙子没有症状、戊肝也是阴性的。
病情较重的陆老伯住进了广医二院感染病科,经过积极的护肝、降酶、退黄等治疗,病情逐渐好转。而女儿、女婿、外孙女病情较轻,在门诊护肝治疗,目前均已恢复正常。
02
病从口入,
竟是因未煮熟的猪肝!
那么,这场可怕的家庭感染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猪被认为是戊肝病毒最主要的自然宿主(鹿、猫、鼬等,甚至在家兔和牛中也发现了戊肝病毒)。目前,世界各地均有从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肝中检测到戊肝病毒的报道。另外,贝壳类海鲜的腮吸水后,会把水中的病毒过滤并留在体内。因而,生食或进食未熟透的含戊肝病毒的动物内脏,以及毛蚶、花蛤等贝壳类海产品,常常引起戊肝的散发。

罗润齐分析,“陆老伯家人对海鲜过敏,家中极少吃海鲜,但有吃过未煮熟的猪肝病史,而且家人中唯一没有感染的小外孙并没有吃。”经过医生抽丝剥茧般的溯源调查发现,明确罪魁祸首是1个多月前全家曾食用的未熟透的带血猪肝。当时,也许是为了追求猪肝的鲜嫩口感,又或许是疏忽了烹饪的关键环节,这盘未煮熟的猪肝,悄然成为了全家健康的 “杀手”。
03
超长潜伏期,
警惕戊肝无症状感染
戊肝,全称戊型病毒性肝炎,它与甲肝的传播途径类似,主要通过粪-口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罗润齐指出,戊肝有一个让人防不胜防的特点,那就是每10名戊肝患者中,大约有 6-7人是无症状感染者。这些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和正常人无异,但实际上却具有传染性。他们就像隐藏在暗处的 “敌人”,在不知不觉中,将病毒传播给身边的家人、朋友,容易引发家庭聚集感染。也许在一次家庭聚餐、一次日常接触中,病毒就已经悄然传播开来,而大家却浑然不知。戊肝的潜伏期可长达2-9周,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病毒在人体内悄悄地 “潜伏”、繁殖,等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很难准确追溯感染的源头。这就好比一颗 “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爆发,给疾病的防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我们日常的饮食中,有些食物看似美味,却隐藏着感染戊肝的风险。其中,未煮熟的猪肝、动物内脏以及贝类海产品风险最高。这些食物如果没有经过彻底的烹饪,病毒就可能存活下来。只有将食物加热煮熟,才能有效灭活病毒,让我们吃得安全、放心。所以,大家在烹饪这些食物时,千万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 “新鲜” 口感,而忽视了健康风险。
04
别跟感冒搞混了!
这些症状可能是戊肝信号
戊肝在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出现一些典型的症状,一旦发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就医。
1. 没有呼吸道症状的发热。出现发热,且没有伴随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认为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延误了病情。
2. 异常疲劳。即使一整天都躺着休息,仍然感觉浑身乏力,提不起精神。这种异常的疲劳感可能是肝脏受到损伤的表现。因为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一旦受损,身体的能量供应和代谢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疲劳感难以缓解。
3. 消化道不适。出现恶心、呕吐、厌油腻等消化道症状,也是戊肝的常见表现。肝脏的病变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进而影响消化功能。当看到油腻的食物就感到恶心,或者频繁出现呕吐症状时,除了考虑胃肠道疾病外,也要警惕戊肝的可能。
4. 黄疸三部曲。黄疸是戊肝的一个重要症状,通常会经历 “尿液呈浓茶色→眼白发黄→皮肤发黄” 这样一个过程。一开始尿色黄,慢慢尿液的颜色会越来越深,如同浓茶一般,然后眼白发黄,随着病情加重,皮肤也会逐渐变黄。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尽快去医院检查。
罗润齐特别提醒,孕妇、老年人、慢性肝病患者属于戊肝的高危人群。他们的身体免疫力相对较弱,一旦感染戊肝,病情很容易进展为肝衰竭,严重威胁生命健康。所以,这些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做好防护措施。
05
预防指南:
守住 “舌尖上的安全”
“虽然戊肝看似可怕,但其实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罗润齐建议,在处理食物时,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专门准备处理生肉的刀具、砧板,避免生肉上携带的病毒、细菌等污染物与熟食交叉污染。比如,切完生肉的刀如果没有清洗干净,又用来切水果,就可能将生肉上的病毒带到水果上,从而引发感染。“无论是肉类、内脏,还是海鲜,都务必煮熟煮透。不要为了追求食物的鲜嫩而忽视了健康风险。在烹饪过程中,要确保食物的每一个部分都达到足够的温度,将病毒彻底灭活。”

对于慢性肝病患者、备孕女性、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来说,接种戊肝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提前接种疫苗,可以让身体产生免疫力,在面对病毒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就像给身体穿上了一层 “防护服”,大大降低感染的几率。
专家强调,在集体就餐时,如果发现3人以上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要立即就医。这可能是食物中毒或传染病传播的信号,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和治疗,保护自己和更多人的健康。
文章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卫健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