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上海一人均近4000元的生态融合料理餐厅火了。这家餐厅推出了一道名为“鲜花插在香粪上”的甜品——商家宣称大象粪便经过“高温杀菌”,放心吃,没问题。更离谱的是,餐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想来他们餐厅吃饭的客人很多,需要提前预约。价格为3888元一位,不含酒水,各色菜品通过滑动式桌板传递。大象粪便制成甜品,餐厅人均3888,居然还供不应求???“我原先以为“xxx1888卖给上海人”只是一个梗,没想到还是真的。”“即便大象粪便经过“高温杀菌”,但哺乳动物粪便中可能残留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难以完全消除。”花天价吃了大象粪便制作的甜品,里面还可能残留寄生虫卵,真不知道这群人是怎么想的。据新闻报道,大象粪便甜品的两位创始人来自布朗族和法国。还记得上个月闹得沸沸扬扬的“480元半只鸡”事件吗?上海某高级餐厅,服务员将一盘价值480元的菜品端上餐桌。顾客问为什么半只鸡卖这么贵,服务员声称这只鸡是“喝牛奶、听音乐长大的”。“你卖480元半只鸡我可以接受,但你不能忽悠我,把我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他不满的点在于,你菜品卖480,还是明码标价,这没有问题。但不能在我问你为什么半只鸡卖这个价的时候,你编出一套听上去就不靠谱的溢价故事来欺骗消费者。“说这鸡是听着音乐喝着牛奶长大的,我是广东人,天天在家吃鸡,还不如家里的鸡好吃。”更荒诞的是,商家所谓的“科学养殖”很快被官方打脸:
“鸟类几乎不产生分解牛奶糖分的乳糖酶。过度进食牛奶,不但无法被消化吸收,还会让小鸡营养不良。”
餐厅有自主定价的权利,但你不能把顾客当傻子哄啊。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
这些天价菜品,究竟是物有所值的体验,还是资本精心编织的“智商税”骗局?
普普通通的一份炒饭,放到高档餐厅可以卖到258一份。店员用昆布汤煮一片牛舌,冰块降温后配酱汁,4片售价258元。再来看一看这份农家乐菜单,炒农家鸡蛋1800元一盘,你会发现贫穷真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通过复杂流程(如绕餐厅两圈、滑轨传菜)制造稀缺感,把顾客忽悠得一愣一愣的,迷迷糊糊就下了单。“盘要大,量要小,空的地方放根草。
抹点酱,撒点渣,卖个怨种八千八。”
越贵越买,越卖越贵。
这可能就是商家和部分消费者的双向奔赴吧。
有人会说,卖的贵有贵的道理,毕竟成本和人工还有房租,都是一笔费用。
实际上,卖的贵不是因为这些菜品值这个价,而是一些商家深谙信息差。
就好比冷冻慕斯蛋糕进货价45元,解冻后卖298元。
还有速食螺蛳粉,加入海鲜就可以卖到400元一份。
网友表示:商家含泪赚了三百多。
再比如,用玄学包装廉价食材。
咖啡,你不能只叫咖啡。
你要叫“索菲亚庄园咖啡”,换了名字后,就可以卖到1800元一杯。
还有“古法窖藏白粥”。
10元一碗的白粥,因“陶罐保温6小时”,就可以卖到上百元一份。
还有外滩江景溢价。
某餐厅的 “椒麻鲜青笋” 因窗外黄浦江景,价格飙升300%,而食材成本不足售价的5%。
日料店,更是预制菜的重灾区。
常见的那些小甜品、芥末章鱼、螺肉、刺身…
只要你给这些有钱人一个花钱的理由,他们就能心甘情愿买单。
经济学中的“凡勃仑效应”揭示:
商品价格越高,越能彰显消费者地位。
商家通过“贵=好”的集体潜意识,将普通食材点石成金。
就好比1800元的“索菲亚庄园咖啡”、378元的“日式烧鸟”、458元半只鸡…
最离谱的当属大象粪便制成甜品,这家餐厅还人均4000元。
本质是让有钱人通过消费“伪稀缺品”,证明自己属于“高级圈层”。
却不知自己在无形之间支付了智商税,阶级也并没有因此而提升。
当顾客质问“鸡是否真的听音乐喝牛奶”时,他撕开的不仅是商家的谎言,更是消费主义的虚伪面纱。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人均4000元”成为上海餐饮新标杆,当食物不再是果腹之物,而是焦虑的载体时,我们普通人又该如何应对?
在上海,花钱或许像呼吸一样简单。
但真正的“奢侈”,是具备在这物欲横流中,始终坚守独立思考的能力。
希望普通人都能够做到,不盲目跟风那些所谓 “高端餐饮” 叙事、不被商家天花乱坠营销所迷惑,更具有敢于对荒诞消费现象说 “不” 的勇气。
当食物成为阶级符号,失去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定义价值的权利。当上海人均4千餐厅甜品是大象粪便、480元半只鸡的闹剧落幕,我们期待一个更真诚的餐饮时代:
那里没有皇帝的新衣,只有食物的本味与人心的共鸣。
文章来源于知否大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