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导致的瘫痪
在医学界一直被视为 "不治之症"
不过,近期
有多位瘫痪者在接受了
脑脊接口手术后
实现了自主站立、迈步
这是一项什么技术?
为何能上演"医学奇迹"?
来自广东的林先生今年34岁,他长期深陷脊髓损伤阴霾。两年前,他在离地面三米高的地方不慎坠落,导致脊髓外伤后截瘫,曾被宣判将"永远站不起来"。

曾经的家庭顶梁柱
成为家庭累赘
林先生一度失去生的希望……
就在今年
林先生的人生迎来了转折
↓↓↓
他成为中山医院汪昕教授、丁晶教授与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老师团队联合开展的《脑控闭环硬膜外电刺激用于脊髓损伤后下肢瘫痪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的首例受试者。
人的脊髓一旦损伤,大脑和脊髓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动中断,从而导致机体感觉丧失、甚至四肢瘫痪。
对此,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团队的研究,是通过在患者大脑和脊髓间重新搭建一条"神经桥",让瘫痪者再次掌控自己的肢体。其实现方式是通过微创手术,将2个直径1毫米左右的电极芯片植入到患者运动脑区,采集、解码脑电信号,再给特定神经根进行电刺激,重新实现对患者肢体的驱动。

2025年1月8日研究团队
仅用时2小时
通过一次性微创手术方式
就完成了在林先生脑内和
脊髓硬膜外的关键调控部位
精准置入电极
他就能在“天轨”驱动下尝试跨步,并逐渐适应步行模式,实现自主控制双侧下肢跨步行走;
通过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
如今的林先生不仅站了起来
而且已经能使用助行器行走
小林(化名) 患者:
医务人员都看到了,我走得很顺畅了,我没想到一切发展得这么快,这么长时间的康复,感谢所有的医务人员对我的付出,谢谢!

除小林外
另外3名截瘫患者也先后
进行了该手术
术后第一天
所有受试者均已能躺在床上
实现自主抬腿
↓↓↓
第二例患者是来自河北的赵先生,他也是外伤后截瘫,瘫痪22个月。2月5日,他成功手术。术后第一天开机1小时即脑控抬腿、术后两周实现辅助下行走的惊人效果。
来自山东的温先生是第三例患者,瘫痪10个月。2月25日手术后,术前完全不能活动下肢的温先生也实现了次日开机1小时即脑控抬腿的巨大效果。
3月3日,华山医院完成了首批第4例手术,严重脊髓损伤患者在两周内实现自主控腿、迈步行走,标志着脊髓损伤治疗迈入“神经功能重建”新纪元。

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受试者如今能
如此有效地顺利行走
这其实离不开加福民团队
花费将近3年时间
设计出的一套运算速度快、
运算能力准确、算力需求低的
轻量级AI算法模型
据了解,这套轻量级AI算法模型,实现了对大脑运动意图实时解码的突破,并搭建出一套“电刺激参数—神经激活—肌肉骨骼运动”仿真计算平台,可排除大多数无效刺激参数,这一全链条的打通在国际上是首次实现。
刘炯晖 复旦大学脑脊接口实验室成员:

这个图片,中间是脊髓,周围是患者的神经根,通过自动化的AI算法,定位出控制不同下肢肌肉的神经根。下一步是做电场的仿真,通过这样一个肌肉骨骼模型,再去映射到它实际上刺激产生的实际动作当中,根据他的动作再去筛选对应的参数。
去年10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团队的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发布,并于今年初正式进入临床概念验证阶段。下一步,研究团队还将与医院深入合作,根据临床经验持续优化技术路径。
患者走7小时的路,研究团队要花10小时、12小时或更多的时间把他的脑电再解码,那么就可以不停地迭代,那下一次走路就会更好。
我们希望能在今年更多做一些患者手术,在更多的志愿者上得到验证,然后可能后期加老师团队会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这项全球首创技术
对于我国374万脊髓损伤
全球近2000万患者而言
无疑是巨大的鼓舞
让患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文章来源于新闻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