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人知道
定期体检对保持健康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
但一提到"体检"
尤其是拿到"体检报告"后
看到各种数字、箭头
还有一些看起来"要命的毛病"
"胆囊息肉、心律不齐、结节、囊肿..."
捏着体检报告的手
已经在微微颤抖了

别怕
其实有些听起来吓人的"大病"
并不需要过度干预
(别自己吓自己哈)
不过
大家当然都会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
阿拉主持人施琰
就带着体检报告找医生解读来了
听听华东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
从建华怎么说
拿到体检报告,首先检查一下是否是自己的,确定是本人的后,就可以开始查看各项指标了。
以华东医院的体检报告为例,打开报告后会有一个【体检汇总】页,它罗列了体检里所有的阳性结果。
接着是【健康指导建议】页,这里罗列了体检的异常诊断及建议。这些异常是按照轻重缓急进行科学排序的,重要的危机值会排在前面。
随后是各项体检的【具体结果】页。

解读体检结果之前
先弄清楚报告上符号的含义
↓↓↓
↑ ↓:数值型指标都有参考范围(医学上通常把95%的正常人某指标所在范围作为参考值范围),指标数值不在该范围内就会标记为上升(↑)或下降(↓)。
+ -:分别代表“有”“无”,即检验结果分别为阳性、阴性。
±:代表不确定的阳性结果。
很多人看到"箭头"会慌,华东医院体检中心的医生表示,不用慌张。主要看数值超过或低于正常值多少;其次,也可以通过随访来排除其他的可能性。

另外,"高的要高,低的要低",所以有些指标偏高或偏低是正常的,是优点,如高密度脂蛋白。

不过大家也千万
不能轻视这些字眼
常规体检主要包括:化验检查包括三大常规(血常规、大小便常规)、生化检查、肿瘤标志物等;影像检查包括超声(彩超)、CT;内镜包括食管胃镜、肠镜等。
血常规如果出现明显异常,可能提示恶性肿瘤可能,得进一步检查。比如:
(1)白细胞明显升高伴血红蛋白降低(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容易出血),要警惕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明显升高,要注意排查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可能。
(3)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时减少(三系减少)见于所有类型的急性白血病。
(4)非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有时也会出现白细胞的异常明显升高。
(5)血小板计数升高也见于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比如肺癌、肠癌等。
(6)很多癌症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贫血)。
主要包括肝肾功能以及血糖血脂、心肌酶、电解质等。如果出现某些指标的异常也要警惕癌症可能,得去进一步检查排查。
肝功能转氨酶和胆红素的异常,通常表示肝肾胰有问题,其中包括恶性肿瘤。对于肝功能指标异常,要进一步检查以排查肝胆胰方面的疾病,当然也包括肝癌、胆管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
肾功能也是一样,如果肾功能有明显的异常,要去进一步检查寻找原因,包括恶性肿瘤引起的肾功能异常(不太常见)。
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注意排查骨肿瘤(包括原发骨肿瘤和其他癌症骨转移)和肝脏肿瘤。
出现血钙升高也要注意。肿瘤骨转移发生骨破坏,血钙可能会升高。
乳酸脱氢酶(LDH)同样没有特异性,就肿瘤方面来说,在多种血液淋巴系统肿瘤中可能会有较明显升高,比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且与肿瘤增殖浸润、严重程度、肿瘤负荷有关,可用于协助诊断、疗效监测以及预后评估。
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查都没有特异性,千万不要简单地把指标异常和癌症画等号,要进一步找专科医生就诊确认。
这些所谓的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是得了癌症,而得了癌症的人也完全可以肿瘤标志物正常。
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建议找肿瘤专科医生咨询,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分析,有的定期随访复查就可以,有的要进一步做针对性检查。
超声检查报告中如果出现下面这些字眼,要警惕恶性肿瘤可能: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实性结节、边缘不光整(成角、有毛刺等)或不清晰、形态不规则、纵横比大于1、微小钙化(沙砾样钙化)、血流丰富信号等。但切记不能简单对号入座。

常规体检很少做CT,主要用于肺癌筛查。肺部CT发现肺结主要有三类: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磨玻璃结节。
三者中,实性结节相对最为安全,磨玻璃结节次之,部分实性结节相对最危险。对于随访复查两年没有什么变化(稳定)的实性结节,或者自然缩小或消失的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基本上是良性结节,不用太担心,但继续随访复查仍有必要。
如果肺结节带毛刺、边缘不规则、生长快、磨玻璃内部出现实性成分,就要高度怀疑恶性可能。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分析,发现肺结节,不管什么情况,都要去专科就诊(胸外科、呼吸内科、肿瘤科),进一步排查或明确诊断。
胃镜和结肠镜分别主要用于
食管癌和胃癌筛查、结直肠癌筛查
和其他检查不同,内镜检查发现可疑异常病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内镜医生当时就会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通常至少三天后才能出来,病理结果出来就明确诊断了。

健康体检能够告诉我们
身体是否偏离健康的轨道
如果偏离
及时调整,回到正道
医生建议
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
要做到下面几点
文章来源于新闻坊、健康时报、科普中国、新华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