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受不了了,各位哥哥姐姐可以帮我收拾那两个老东西一顿吗?”
你敢相信,这种话是从一个未成年的口中说出来的吗?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口中的“两个老东西”正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前段时间,有网友刷到了一些命名为“小孩帝国”“小孩乐园”等群聊的聊天记录。
而这些记录大部分都是一些未成年用户在吐槽、辱骂、诅咒甚至悬赏找人“教训”自己父母的内容。
他们有的是因为父母不同意自己玩游戏,有的是因为父母不让自己乱花钱,便形成了这样的“联盟”。
这个成员多达上千人的“联盟”,揭开了一个触目惊心、让人脊背发凉的“新世界”……

“反父母帝国”
事件起因于一位网友在打完游戏之后,无意间被人拉入了一个群聊。
群里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而管理者名叫“爸爸妈妈在天堂”。

在这里面,父母被他们叫做“猪”,“最大的用处就是解防沉迷”。

进群的“必修内容”,是一个讲述亲生孩子残害父母的视频。

相关视频还有“爱的暴政下,我们如何揭竿而起”:

随着加入的成员越来越多,他们的发言也越来越炸裂。
有人经常在群里说一些洗脑式的发言:

而在这种教唆与煽动之下,一些孩子的行为也逐渐变得极端且令人胆寒。
平时一个字都不想写的孩子,竟然在群里创作了一首名为《不要妈妈要自由》的诗:

有的孩子因为父母注销了自己的游戏账号注销,就心怀怨恨地给他们 P 黑白遗照:

还有一位自称是四年级学生的孩子,因为父母不让他玩游戏,便决定拿出自己攒了很久的压岁钱,“买凶”教训父母:

甚至还有用刀喊话威胁的:

最令人胆战心惊的是,有些孩子竟然已经在想着如何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来实施犯罪行为:

不敢想象,在这个三观还未形成的年纪,他们就已经被注入了如此多的仇恨和冷漠的思想。
好在,经过一些网友的举报和投诉,这种洗脑的“小孩帝国”的群聊已经被封了好几个了。

但黑乎乎的网络空间里,有了1,必然会有2、3、4……而且会更隐蔽更不易被察觉。
因此,不少家长都很担心这些“毒瘤”死灰复燃,同时也在思考:
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孩子们为什么突然变坏了?
多年前在豆瓣上,曾有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一度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
小组里聚集了12万人,成立之初本来是想把那些经历了原生家庭伤害的人,聚在一起相互治愈。

可是后来却变味了,里面的内容逐渐倾向于纯粹的抱怨和发泄,成为了负面情绪的传染源。
在这其中,不乏一些不怀好意之人教唆、挑拨。
他们对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过度渲染、控诉,甚至歪曲理解。
有人会发表一些唆使孩子仇视父母的三观扭曲言论,如孩子不惹事父母就该感恩、啃老理所当然、没钱就强迫父母给钱等:

这些都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着孩子的心灵,从而导致许多孩子依赖父母、不懂感恩、斥责父母无能。
然而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
这些人之所以能挑拨成功,正是因为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一定的心理伤害。
他们缺少父母教育和关怀,而且心理脆弱和敏感,因此一旦受挫或者被父母冷落、责怪就会怨恨父母甚至他人。
所以他们会在网上抱团吐槽,互相倾诉、控诉自己的父母,但也从而导致轻易被有心之人利用。

几年前,曾有一项针对3000多名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有一个题目是:“你对父母的态度是?”
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极度反感、痛恨父母”,只有不到5%的孩子选择了“喜欢自己的父母”。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孩子们的自我意识越发强烈,但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时代的巨变,依然使用过去较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待孩子。
因此自然而然地便形成了父母与孩子互相无法理解的局面。

我们恐惧于“父母皆祸害”小组和“小孩帝国”群聊中一些“极端分子”的洗脑行为,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正视如何与孩子之间搭建起充满沟通的自由空间。
家庭教育是一个“博弈”过程
前不久刷到一个视频:
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把数据线气势汹汹地威胁妈妈:“给你三秒,拿出来!”
言辞之激烈,令人不敢相信,这只是个孩子。

网友纷纷评论:
“谁家小孩这样的,人不高事不少。”
“都惯成这样了,还有心思拍视频。”
“感觉是跟他爸学的!”
……

孩子是什么样,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脱不开关系的。
还处在学习阶段的孩子,对所有事物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因此也很容易被影响甚至被同化。
这就要求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要一味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是需要更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家庭教育,重在沟通而非管教。”

影视剧截图
当孩子们被带偏甚至做出一些偏激行为时,我们一定要理性对待,比如:
过激的反应可能会让孩子更加紧张和抵触,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平静下来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
帮助孩子处理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愤怒等,引导他们正确表达情感。
明确家庭中的行为准则和网络使用规则,限制孩子过度使用网络和参与不良群组。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和引导,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和道德观。
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有,及时调整。给孩子更多的关爱、陪伴和引导。
在孩子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他们的行为和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也是一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博弈”,我们要学会用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洞悉孩子成长中的需求和挑战,从而助力他们茁壮成长,拥有美好未来。

*注: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在最后·
当年在“父母皆祸害”小组里,有一位网友曾经写下过这样一句话:
“我虽然被父母伤害过,但我有能力面对以后的人生,绝不会轻易说他们毁了我。”
这个世上,不存在一个绝对完美的家庭,也没有一个人与父母之间从未产生过任何矛盾冲突。
无论是曾经的“父母皆祸害”小组,还是如今的“小孩帝国”群聊,都是抓准了孩子们的情绪困境,进而入侵他们的精神世界。
想要避免这种情况,还是需要父母多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何与孩子和平相处、如何跟原生家庭和解,是一个复杂但重要的过程。
但我相信,只要有爱的力量,改变就只是时间问题。
文章来源于 朵妈陪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