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人而言,或许是一个不眠夜。从(6月28日)起,广东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开启,今年将分两个时间段进行。 “做好志愿填报,赢在就业起点”“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志愿填报机构的宣传语让不少考生、家长更加焦虑,在“决定命运”的选择面前,胆战心惊,乃至一掷千金。日前,“网红名师”张雪峰凭借“直播间3小时进账上亿”等话题成为热议的焦点,这背后,是千万考生家长的一个“新考题”。近些年来每逢高考季,张雪峰总能频繁成为热点话题人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到9.5亿元,是2016年的7.3倍。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已经从一线城市逐渐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据了解,张雪峰推出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售价分别为11999元和17999元的梦想卡和圆梦卡,令人惊讶的是,3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价值2亿元的服务卡被家长、考生买空。“直播间3小时进账上亿”一度登上热搜。“高考是件大事,自己随便报报总觉得不保险,不管结果如何,花钱买个安心吧。”一位高考生在网上的评论引起不少人共鸣。面对高考志愿填报,考生们不想浪费自己的分数,却不清晰未来规划,也缺乏对职业的认知,家长们不懂填报规则,又担心影响孩子的未来。正是这些迷茫和焦虑,助推着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的火热。与此同时,近年来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企业注册量逐年增加。天眼查数据显示,以“志愿填报”为关键词搜索,能找到2646家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相关企业,其中过半企业成立于5年内。 “钱景”在前,就连腾讯、阿里、百度等大厂也纷纷开始“试水”AI志愿填报服务。AI智能估分、AI高考档案、AI志愿助手、AI对比分析……运用大数据进行专业和学校的匹配,俨然成了新卖点。 财知道君发现,大多数AI志愿填报相关的App和小程序,都具备基础的高考数据库服务,但用户若要使用AI智能填报、导出志愿表等功能,需另付费或购买会员,收费从几元至近千元不等。不过,有用户反映,对于相同的考生信息,不同AI产品志愿结果差别较大。火热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市场下,催热了为考生“出谋划策”的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高报师),而且收费并不低,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不等,成为了许多人眼里的“香饽饽”行业。一位考生家长(右一)在福建省高招填报志愿咨询会上咨询。 图源:新华社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表示,高报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的工程。高报师在前期沟通时,会了解考生的兴趣是什么,还会让考生做性格测试,了解其性格特点,看看大概能够匹配哪些职业,比如有孩子很外向,属于社交型的,就比较适合教育类等一些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测出来性格比较严谨,就会推荐会计、金融这一类。但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咬咬牙花大几千乃至上万元购买咨询服务,怕也不能万事大吉。 现场参与者正交流高考志愿填报 图源:新华社
记者调查发现,有不少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打着“一对一”的旗号收费不菲,但其培训师的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培训机构打出“0基础、0门槛,从0起步学习掌握高考报考”“21天成为高考规划师”的招聘广告,所谓的“资深”老师、“高考志愿规划师”其实很多都是速成的。 要知道,在人社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中,“高报师”“高考志愿规划师”不在其中。人社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曾就公布《目录》答记者问时称,严格落实《目录》,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这也就意味着,高报师这一职业及其认证证书,并未获得国家认可,所谓的高报师证书,不过是教培机构自行组织发放的,很容易掺水。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高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教育部近日发布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需谨慎对待市面上的各类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切勿轻信“高价”指导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摄
财知道君留意到,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高考志愿填报十问十答》中提到,今年首次在“阳光高考平台”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免费向千万考生开放使用。这个系统里不仅有专业倾向测评,还有一个心理测评模块,邀请了国内权威心理专家来进行研发,让考生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学科倾向等进行评估。
由此可见,类似的志愿填报服务未必靠谱,广大考生和家长应谨慎对待,切勿轻信所谓“高价”指导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其实,只要找对信息渠道,大部分的高考志愿填报,考生自己也可以解决。在志愿填报时,可把感兴趣的专业组按照“冲-稳-保”策略放在不同的梯队,提高录取机会。充分考虑国家和社会需求,结合个人志向、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生涯规划等多方面因素,了解学校的优势、强势学科,理性选择志愿。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比如阳光高考网站,高校官网等官方渠道充分了解信息,为志愿填报提供参考。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每年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各高校也会官网等平台公开往年录取的分数和排位情况。此外,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可以了解高校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日常活动等。在专业选择上,不必被网络上相关舆论带偏,应对结合自己的高考成绩、兴趣特长、未来志向等因素,理性考虑并进行选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只有“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当然,如果身边有认识的长辈或者目标高校的师兄师姐,礼貌向他们咨询学校和专业志愿填报,也不失为一种获得间接经验的方式。最后,尽管高考很重要,志愿很重要,但没有重要到限定你一生的可能性。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祝福所有学子都能收获一段充实、快乐、有所收获的大学时光。文章来源于广州日报、央视网、上游新闻、半月谈、鲁中晨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