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国内外资讯 查看内容

藏不住了!一开馆就人气爆棚,爸爸带娃最佳去处!

2024-6-2 13:45|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昨天是六一。童年总有那么一瞬间,通往未来的门被打开了。经过十年打磨,元探索馆6月1日正式开馆。如何更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以及对于世界的探索欲望?这是由一群怀有创新教育热忱的人创造的充满无限可能的空间。 ...

昨天是六一。童年总有那么一瞬间,通往未来的门被打开了。

经过十年打磨,元探索馆6月1日正式开馆。

如何更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以及对于世界的探索欲望?这是由一群怀有创新教育热忱的人创造的充满无限可能的空间。

受访者供图

开馆第一天人气热爆。满场跑的孩子们眼眸都是亮晶晶的,连笑容都在发光。

科技、教育界的大咖们也来感受了一把。杭州钱学森学校校长唐彩斌笑称,科学、艺术的老师恨不得把课堂搬到这里:“我理解这是科学第一课,就是相信孩子,点燃他们的好奇心和梦想”。


现场火热:

孩子玩嗨了,家长玩得更疯 


上午十点入馆,元探索馆外已排起蜿蜒的长龙。天空偶尔飘雨丝,一位高个子爸爸带着孩子等在队伍里,很是期待,“六一带孩子来科学探索,希望是送给孩子最棒的礼物。”

受访者供图

场馆里早已人气爆棚,20多个主题展区,囊括了科学、数学、自然、人文、艺术、戏剧等领域。

探索馆里小到一个展具尖角的防护,大到建筑结构的设计,都藏着探究和创新。

受访者供图

一层中央,矗立着一座高16米的室内攀爬架,一个个小脑袋抬眼都望不到尽头,但戴上安全帽,孩子们就开始往上攀,可见攀登高峰的旅程多么神奇。

潮新闻记者 施雄风 摄

二层有雨帘穹顶连接着抽象化的“千岛湖”和“西湖”,在这名为“水的旅程”的展区,天生爱戏水的孩子欢呼着而来,眼睛里都在发光。

潮新闻记者 施雄风 摄

更小的孩子则被一片江南竹林吸引,骑着小车穿梭骑行,拼命挖呀挖呀挖笋宝宝。

潮新闻记者 施雄风 摄

飞车工厂是全场人气王。一个小男孩正在拼搭创造自己的小车,他脱口而出:“我要玩一天!”旁边一位90后爸爸带着4岁的孩子,孩子跑到轨道上疯狂试车,爸爸顾自玩嗨了:“别提孩子了,我都玩得很开心。”

受访者供图

展馆里还有近百件互动性极强的科学、艺术展具,每一个都需要动手玩,每一个展签上只有问题,不提供答案。一位年轻妈妈说,孩子刚玩一会,就动手做了两枚纸环,还问出好几个“为什么”,这是和其他游乐场最大的不同。

受访者供图

来体验过好几次的六年级孩子傅彦翔也感受到很大的不同:“在探索馆里几乎看不到依靠高科技的体验,反而可以让我真切地感受风、水、电,而且这些设备都是融合好多学科的,玩的过程中我同时能发现好多知识,甚至在这里爸爸玩得比我还疯,这种玩法很难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差吧。”

“在这里没有强制的知识输入,有的只是提问和动手,去探究和发现,而且家长也不乏味,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位中年爸爸后悔没带上读初中的大孩子一起来探索,“以为只适合小朋友,我就只带了二宝来”。


“顽童”设计师:

从这里开启好奇心,去探究未知


作为一家拥有教育基因的场馆,元探索馆持续不断地在思考,如何用更好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对于世界的探知欲望。

受访者供图

72岁的Nancy女士穿着玫红色衣服,昨天在现场开心得像一个大顽童。她是美国儿童博物馆界的资深设计师,也是让元探索馆梦想开花的设计者。

“很开心能有机会让这个梦想在杭州实现,希望这是一个让孩子和大人都能欢乐沉浸其中的世界。”她说,探索是一切的起源,让孩子感受探索的乐趣,让探索激发出创新的力量,是设计这个场馆的出发点。

当问到对探索馆哪个项目的设计最满意时,Nancy 说,她个人很喜欢“柏拉图的洞穴”。这个设计灵感来自柏拉图洞穴的寓言,以真实山洞为原型设计,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光影变化,激发他们探索真相的热情。

她也喜欢贯穿三层楼的攀爬区,勇气、风险、挑战、变化、突破,在攀爬过程中都能体味,还有……“太多了,每一项我都喜欢!”Nancy忍不住笑了。

受访者供图

她看见孩子们一进入场馆,便沉浸在自主探究中。有孩子在一个展区一待就是两个小时,孩子妈妈则静静在远处观察和陪伴。

Nancy感叹这样的画面“真的好美”,因为元探索馆的理念就是给予孩子们足够的自由探究空间和时间,而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或是被家长带着玩。

受访者供图

“孩子们会不停问为什么,是我们最期待听到的声音,因为从‘为什么’开始,孩子就已经开启了他们求知和自主探索的旅程。”元探索馆馆长何智渊说,在这里,玩,是正经事。

之所以起名元探索馆,因为“元”象征着开始,在数学上还象征着“未知”,这正是探索馆想为孩子创造的探索环境:好奇心的开始,去探究未知。


大咖评价:

这里是科学第一课,点燃好奇心和梦想


开馆剪彩仪式上,元探索馆创办人杜建英和好朋友Nancy紧紧相拥在一起。创办元探索馆,正是三位女士,十年前开始的梦想。

“除了Nancy,另外一位是担任过北京蒙台梭利国际学校副校长的Jean女士,她们都是对教育、尤其是对创新教育充满热忱的人,在支持我创办娃哈哈双语学校的同时,和我介绍了儿童博物馆的概念。”杜建英为此花了两年时间考察了国外十几个著名的儿童博物馆和科学馆,在每个馆内看到那些离开了手机、平板电脑的孩子们带着好奇,用双手、用身体真实探究科学与艺术的奥秘时,看到很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她觉得探索馆太有意义了。

受访者供图

在整个场馆长达八年的设计、建设过程中,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西湖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各领域的教授专家们,惊喜于探索馆的教育理念和功能而纷纷倾力协助。

受访者供图

十年磨一剑,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开馆前,有一场“钱学森之问”分享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数学高等学院院长励建书说:“要问到底有没有答案,我觉得就很像来到元探索馆体验的时候,发现某一个细节或者完成一个体验就会冒出一个自己的问题,我们不给标准答案,因为答案都在大家心中。”

受访者供图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蒋永贵教授觉得,学校科学第一课就应该在探索馆上!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就算是已经知道答案,但是在体验中发现一些意外,去探索这些意外才是最宝贵的。

“这不是一个拿来看的博物馆,而是一个可以好奇、动手、探索的场域,我们要相信孩子们,只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就从来不会让你失望。”在杭州钱学森学校校长唐彩斌看来,这里更像是科学第一课,去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创意以及梦想。

受访者供图

如今,元探索馆的又一个梦想隐约浮现。

“前天在和Nancy坐车回家,我们聊起,还有不少孩子是无法来到像元探索馆这样的场馆快乐探索的,我们想和来元探索馆玩的孩子们一起,造一辆元探索大巴,做一个移动探索馆开进大山,为那里的孩子送去探究的机会,送去欢乐和梦想。”杜建英说。

文章来源于钱江晚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