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湾区资讯 查看内容

法例字眼“去殖”,香港街道要改名吗?

2024-5-15 11:01|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香港回归接近27年,香港法例仍存在不少“女皇陛下”、“国务大臣”等带有殖民性质字眼,一直有声音要求删除。港府上周就《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刊宪,5月22日提交立法会首读,针对一些条例的过时条文 ...



香港回归接近27年,香港法例仍存在不少“女皇陛下”、“国务大臣”等带有殖民性质字眼,一直有声音要求删除。


港府上周就《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刊宪,5月22日提交立法会首读,针对一些条例的过时条文或提述作修改,例如“女皇陛下政府”、“总督”、“维多利亚”、“立法局”等字眼。




随着法例字眼“去殖”,有人就关心下一步会否向街道名称埋手?香港不少地方名仍有浓厚的殖民时代色彩或以港督命名,例如维多利亚公园、英皇道、砵甸乍街等。过往有民间团体曾倡议特区政府将维园更名为“人民公园”。



中环的石板街(砵甸乍街)。香港文化古迹资源中心图片


至于地名“去殖”,民建联议员周浩鼎认为不必要,因香港最大优势是中西文化荟萃,倘这些文化特色都抹去,难向国际说明香港多元包容,认为文化层面应尽量宽容处理。亦有人坦言,不少内地同胞喜欢到这些有殖民管治时代特色的建筑、路牌打卡,这是香港文化历史古迹之一,与法律性质不同。许多人认为香港要保持国际化特色,除了体现于马照跑、舞照跳,皇后大道和旺角这些有“历史感”地方,相信也没必要换换名字。



旺角亚皆老街。中通社


“非殖化”在第三世界的新独立国家尤为普遍,不少都是通过改街道名、城市名一类行为建立民族尊严,以及与旧时代的一刀两断。有些连国名也因为“去殖”原因而改来改去,例如“刚果”变成“扎伊尔”,“罗德西亚”变成“津巴布韦”,“上沃尔特”变成“布基纳法索”,都是同一系列产品。


但是,香港共有逾四千条大小街道,从地域历史与文化变迁上来说,街道的名称是个跳不过的议题,它们既是地区本质的特色概况,亦有复杂的人文产出。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保育香港殖民管治时代特色的建筑,可展示香港的历史连贯性,有助香港成为一个在社会文化上达至可持续发展、多元化且健康的城市。社会有种思维,以为每逢“改朝换代”就要将上一个朝代的东西全部毁灭但把香港在殖民统治时期的建筑物全部铲除,历史的证据就会断掉,只剩下文字和相片,没有实物。



红磡街道。中通社


从前一些港人真心相信,太子道、公主道、英皇道、伊利沙伯医院、菲腊牙科医院,回归后会被“人民东路”、“解放北路”、“邓小平第一医院”取代;但回归27年过去,这些街道地标存在,然而变化得最厉害的,却是一些看不见却最核心的东西。


保育殖民管治时代特色的建筑,它们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例如新加坡从来不会简单透过铲除建筑物以“去殖民化”,因为新加坡知道,新加坡作为一个主权国、在发展上是必须认识和接受历史,香港亦应坦然面对。


提起香港殖民地建筑,大家一般只联想到尖塔、圆拱顶、古希腊柱式,像中环终审法院那样的大楼,其实所谓“香港殖民地建筑”,就是香港英治时期的建筑。它们的发展与演化,见证香港怎样由小渔港变成国际都市,是重要的历史印证。


上世纪70年代当港府宣布拆卸中环邮政总局和尖沙咀火车站大楼时,引发一些知识分子走出来争取保留,但最后功败垂成。此时港府有意识要保育香港的历史建筑和考古遗址,1976年实施《古物及古迹条例》,同年成立古物咨询委员会(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及古物古迹办事处(古迹办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身兼古物事务监督的官员,在咨询古咨会并经港督(回归后是行政长官)批准后,可宣布个别地方、建筑物、地点或构筑物为法定古迹(declared monument)。由1978年至今,全港共有132项法定古迹,分布在中西区、南区、元朗、北区等地



被拆前的第三代香港邮政总局。网上图片

香港邮政总局于1976年8月1日迁至现址的康乐广场2号。中通社


终审法院大楼无疑是发展蓝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座1912年启用的地标象征香港的法治根基,为隆重其事,英政府特意委派白金汉宫立面的设计师阿斯顿‧韦伯及英格里斯‧贝尔绘画设计图,采用新古典主义设计,以穹顶为中心,两层楼房用希腊爱奥尼亚及多立克圆柱支撑,正门设三角楣饰,古希腊神话中的泰美斯女神雕像屹立其上,右手持天秤,左手持剑,蒙着眼睛,代表大公无私,整个建筑雄伟庄严。当年的首席按察司皮葛爵士说:“即使他日维多利亚城不复存在,海港被淤泥壅塞,香港会所坍塌湮没,这座大楼仍将如金字塔般巍然矗立,为远东的睿智留下见证。”



终审法院大楼朝向皇后像广场的外观。香港建筑署图片


终审法院大楼背靠政府山,山上竖立旧中区政府合署(现律政中心)、礼宾府(今香港行政长官官邸)、“庄士敦楼”(即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等,面朝皇后广场、香港大会堂、香港邮政总局等,堪称全港殖民地建筑最密集的地方,很适合由山上一直走到海边,亲自体会港英政府当初的布局。



香港皇后像广场公园。中新社


位于香港岛的皇后大道是开埠后第一条建筑的主要道路,在1842年落成通车,至今仍是主要干道。皇后大道英文原名为Queen's Road,为纪念当时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皇,成为沿用至今大家熟悉又充满历史痕迹的皇后大道。皇后大道几乎串连了中环绝大多数景点,置地广场、兰桂坊、石板街、中环街市……这里既是逛街购物的热门地,也连接着数条极尽港式情怀的街道,而经半山自动扶梯还可到达大馆、孙中山纪念馆和苏豪区等



香港上环皇后大道西及文咸东街交街处,有一座战前直角转角唐楼——“有记合”,于1913至1926年间建成,已有近百年历史。中通社


太子道位于九龙,西起大角咀,直伸至观塘。这条路是为纪念1922年访港的爱德华皇子而命名。这位太子爱德华,就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英国皇帝爱德华八世,1936年他把皇位让给其弟。沿太子道漫步,既可至摊档云集的旺角通菜街、花园街,也可赴花墟赏花,为旅程增添浪漫回忆,金华冰厅、奇趣饼家、椰汁大王等知名又道地的小店也近在咫尺。



太子道西园艺街上的二级历史建筑物。香港市区重建局图片


公主道Princess Margaret Road)位于九龙城区何文田,重修工程在1966年3月1日完工,适逢英国玛嘉烈公主于当日访问香港,楠道遂于重修完工当日易名为“公主道”,以作纪念。公主道为何文田的主要干道,何文田虽多住宅区,个中却不乏供游人休闲漫步的区域。如面积广阔的忠义街花园适宜野餐;向常乐街花园二期方向行,可途经建于1968年的历史建筑——东何文田配水库,欧陆建筑衬托蓝色大门,是个不错的打卡影相位;再沿斜坡行至常乐街花园一期,周边景色绿意盎然,还可见一条“迷你青马大桥”;再沿石阶上行,便到达景观开扬的红灯山,在这里可远眺城市景色和启德码头,令人心旷神怡。



东何文田配水库。网络图片


在很多人的心中,香港殖民地建筑就是一些二次大战前的西式古典建筑。不过,严格来讲,所有香港在1841年割让给英国到1997年香港政权交回中国这段期间建成的建筑物,都属于香港殖民地建筑。所以,香港的殖民地建筑并不限于古典建筑,中、西、古典、现代也包括在内。这些历史文物均见证香港的发展,是香港珍贵的文化遗产,要适切保护和传留下去;当中,保育和活化历史建筑,让它们融入社会,更是近年公众和政府十分关注的议题。


华洋交杂的香港最有风味,当中不仅有建筑的美学、语言的洗礼,就连脚下条条街道的命名,也充满了历史沉淀下来的风情。香港特色街道名称的由来大致可分为人物纪念、地方名、地区工业或植物,可见香港街道命名的多样化,也正正凸显中西文化汇聚的一大特色,亦带有深深的历史足迹。



皇后大道中路牌。香港中华文化发展联合会图片


香港是近代中西文化荟萃之地,我们不难在街道巷里找到中式、西式或中西合璧的文物建筑。这些建筑物仍然充满生命力,不但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亦是香港独特历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于香港商报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