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很奇怪,去香港的内地人,对港人的态度往往正负两极分化。
而这些评价往往来源于港人的同一种行为或者相处态度。
也就是港人“冷漠的边界感”。
之前去香港拍摄,同行的还有我们的香港同事,一路上都在提醒我们:“不要拍到别人。”
路过学校或者医院,也会提醒我们把摄像机放下,防止别人误以为我们在拍摄。
这种对于隐私的保护和边界感的把控让一路负责拍摄的内地同事大受震撼(虽然他也有些不理解)。

在这方面香港确实做得非常严苛。
比如说去银行,出示身份证后,职员一定是正面朝下还给你;乘车时也不会大声打电话或聊天。
而这种强烈的距离感往往会让初到香港的内地人产生这样一种想法——香港人真的都好冷漠。
其实问题在于,大家的思维方式真的相差甚远。
香港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更接近,有一句话叫:don’t judge ,意思就是不管别人什么行为,都有他个人的道理,与你无关,所以香港人边界感很强,各过各的小日子。
你富也好,穷也罢,跟我有关系吗?今晚还不是一样咸鱼白菜也好好味!

而内地除一二线城市外,更多地还是处于一种“人情社会”,会更多地干涉他人的生活也更在意他人的评价。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到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社会就像汪洋,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漩涡,我们纵身一跃,泛起波澜,我们不知道自己将和谁建立联系,涟漪愈推愈远,看不见的海岸线,触摸不到的海平面,都可能是我们。
我们站在制高点说出的话,可能在某天,如子弹一般,正中我们眉心。生活在同一片土地,没有谁高人一等,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
因此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觉得他人也在用自己的视角评判我们。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茶餐厅的服务员对谁都态度很差,本地人见怪不怪,但是内地人一般会认为这是针对大陆游客的歧视。
这种边界感还表现在对他人私生活的态度上。
总结起来就是:关我屁事以及关你屁事。
对别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关,看个热闹就好,关我屁事。
别人想要judge我的私生活,关你屁事。
就拿结婚生子这件事来说,医院里40岁左右生一胎的比比皆是,因为社会整体婚龄偏后,且父母也处于这个开放的环境中,催婚就无法进行,也没啥意义。
但这里有个群体,是很拧巴的存在,就是在港的内地人。
内地父母可不管孩子在哪,一般23、24岁就开始了催婚之旅。(其实催有什么用,没有对象难道是因为不想找吗?)

如果26、27岁分手,就跟天塌了似的。我认识一些同在香港的内地朋友,很多都po过类似内容在社交平台:
比如父母告诉她,23岁是女生最好的年华,一定要趁现在找到如意郎君,青春易逝,赶紧结婚;或是27、28岁,突然感谢父母理解自己不想现在结婚生子,觉得自己的父母真开明真好……哎呀,如果真开明,都不会有这样的对话。
哪怕是在香港,内地女生依旧很压抑,撕裂感很重——当跟内地的亲戚朋友联系少的时候,很轻松,逢年过节回个家,崩溃了。
这个我一位女性朋友深有体会,虽然她父母对她结婚的态度是你自己看着办,但架不住有亲戚。而且个人感觉父母的朋友们也都比来比去说三道四的,他们也承受很多压力。
对于单身者来说,想脱单是一种苦痛或焦虑,这种情绪可以调节。可当身处于催婚环境,外界的评判就是一种不断加码的压力,很难通过自身来调节。
香港,很显然不是这种环境。
大多数40岁以上的单身港女,很从容,是不卑不亢的从容,会坦白自己单身,但不会过多解释,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不知道是不是装的);
30多岁的港女还是会享受人生,没有年龄感。要找稳定关系,并不会天真地被“稳定”二字绑架。
我认识的一个内地女生,30出头,在评价她分手的26岁的朋友时说道:她还有机会,可以玩,不像自己……
这种想法很不可思议,所以过了30就要谈判似的恋爱?严格按照结婚可能性来筛选?殊不知这种紧张感才是抹杀一切恋爱可能的源头。
香港人交际的边界感就很好地抹去了这种社交压力。

冷漠和疏离也不是没有好处。
它带来了人与人之间得体的界限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想要的理想生活,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就是彼此不渗透,不干涉别人的生活,也不评论别人的日子。
你有一定的自由,自由地选择职业、朋友、生活方式等等。
这或许是所有大城市的共性——打工人很多时候只是不愿被打扰,然后将心比心为别人营造出不被打扰的私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上广深的边界感就远远高于四五线小城。
如果在香港待久了,会认识并理解香港社会的多元与立体,看到市民善良、友好、可爱的一面。
举个例子,之前我租的房子灯泡坏了,按租约规定,这类小件不归房东负责,但跟房东提了句后,第二天这位香港土著就上门了。“他开车去老远地方帮我买新灯泡,还向物业借个梯子爬上去换”,临走前,房东关照以后有这类事随时call他。
我的港漂朋友也有同感。他推婴儿车上地铁时,边上乘客总会搭一把手;进商店时,顾客或者服务员会帮忙推门;在小区附近遛娃时,还会有本地家长和他聊天分享育儿经,一边是上海人讲着并不流利的广东话,一边是香港人讲着并不流利的普通话,一点也不违和。
但我也不否认,香港确实有些人对内地人存在不满,一听到普通话、一看到内地人就会横挑鼻子竖挑眼,“那我们就离这种人远远的,少跟他们打交道”。

但我也相信,随着香港与内地交流更加密切,一些文化隔阂会减少,彼此间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两地必然会越走越近。从这一点上讲,外界对香港的期待,不妨可以再多一些耐心。
我们常常呼吁香港人要多了解内地,但实际上,内地朋友也要多了解香港,互相了解才能消除误会。
香港肯定不是座百分百完美的城市,但只要不带着偏见去耐心去细细观察,依旧能感觉出这座城市的善良与温度。
文章来源于香港直通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