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九里亭街道,一场关于城市发展的博弈在2016年9月拉开序幕。这场博弈的焦点,是一位名叫张新国的居民,他因坚持索要高额赔偿而成为了当地知名的“钉子户”。 张新国的故事始于14年前,当时他的家位于街道中心,一家六口人居住在两层的平房中。随着儿子成婚,家中空间愈发显得拥挤,张新国决定拿出所有积蓄,加盖一层新房。在设计师朋友的帮助下,一座三层小洋楼很快建成,成为了街道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城市改造的推进,张家所在的区域被划入了拆迁范围。 
拆迁办的工作人员陆辉,作为动迁办主任,带着诚意和耐心,多次上门与张新国沟通。但张新国坚持要求六套房产和一亿赔偿款,这一要求远远超出了政策规定的补偿范围。他的态度坚决,甚至在签字现场大闹,要求天价赔偿。张新国的坚持,让他的家成为了四条马路中间的孤岛,周围邻居早已搬入新居,而他却依然坚守在原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新国家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施工带来的尘土、噪音,以及安全隐患,让他和家人苦不堪言。尽管如此,张新国仍旧坚持己见,不愿妥协。他的家人试图劝说他改变主意,但他始终认为,上海房价的上涨意味着更大的损失。 
直到2016年,陆辉的到来,为这场僵局带来了转机。陆辉耐心地向张新国解释,如果继续拒绝搬迁,法院有权强制拆迁,届时他可能只能拿到一套房子。经过深思熟虑,张新国最终选择了妥协,接受了当初政策规定的四套房产和270万赔偿款。 
2017年,随着拆迁工作的进行,张新国的家被拆除,这个曾经盘踞在马路中央的“最顽固房产”终于成为了历史。尽管心中有着不甘,但张新国也意识到,与家人的安宁生活相比,过去的坚持显得无足轻重。 张新国的故事,是城市发展中个体与集体利益冲突的一个缩影。他的选择,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但也体现了个人在面对现实时的妥协与适应。在城市化进程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类似的抉择,如何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文章来源于职场刘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