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 一个来自“意外”的伟大发现 ——青霉素 拯救了上亿人的生命 随后更多的抗菌药物奔涌而出 形成规模庞大的“抗菌家族” 然而 细菌耐药性也接踵而至 广谱抗微生物药物的滥用 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今天不采取行动 明天无药可用” 这些用药误区别再犯了 ↓↓↓ 误区一: 抗菌药物就是消炎药 抗菌药物,很多人习惯叫“消炎药”,实际上,它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作用。 而医学意义上的炎症是指各种因素导致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芬必得、扶他林等,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生物化学物质的形成直接减少炎症反应。 因此,抗菌药物跟消炎药存在本质的区别。在非细菌性炎症的情况下服用抗菌药物,会导致抗菌药物杀灭体内正常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 误区二: 感冒了就用抗菌药物 感冒分为病毒性的和细菌性的,实际上,绝大多数感冒都是病毒性感冒,而对病毒性感冒目前没有特效药,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并且病毒性感冒有自限性,一般一周可以自愈。 如果是病毒性感冒,使用抗菌药物不但没有作用,还可能诱发二重感染。 所以,如果只是感冒打喷嚏、流清鼻涕,是没有必要用抗菌药物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休息和喝水。 原则上普通感冒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只有在出现细菌感染症状,如咳脓痰或流脓涕、白细胞增高等情况下才考虑应用。 误区三: “输液”比“吃药”好 口服药物是通过肠道吸收进入体内的,是最安全的给药方式,而静脉给药会带来很多不确定性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
对于轻、中度感染应首选口服治疗,仅在吞咽困难、存在明显的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等)、所选药物无口服剂型以及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给予紧急治疗等患者,才考虑给予肌内或静脉注射给药。 误区四: 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有的患者急性子,总嫌吃药不起效,其实抗菌药物在人体内起效需要一个过程,如果频繁更换抗菌药物的话,就没法去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 所以要沉住气,用药2-3天之后再看病情有没有改善。 误区五: 总是随意停药 有的患者觉得用药用得过多不好,所以看见病情有好转了,一下子就停药了。 实际上,抗菌药物把细菌彻底杀灭需要时间,应足量足疗程使用,一般是等各项指标正常之后2-3天才能停药,也就是说需要有个周期和疗效显现的时间。 所以一定要按医嘱用药,不能随便停药。 误区六: 迷信“高价药、新药、特效药” 很多患者或家属一开口就让医生使用“最好的消炎药”,迷信“高价药、新药、特效药”。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应坚持个体化。比如,青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等老药,虽然便宜,但至今仍是许多感染的首选药物。 没有“最好”的抗菌药物,只有最合适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选择应综合根据患者的年龄、免疫力、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致病菌敏感性,只要用之得当,几分钱的药物也可能达到最佳的疗效。 而且有些老的抗菌药物不仅药效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也较明确。 最后总结一句话 抗菌药物不是万能药 让我们共同行动 科学合理用药 文章来源于广东卫生在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