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刘女士因为急性肝衰竭而陷入重度昏迷,濒临脑死亡,靠着血液透析机、呼吸机等“重器”维持着微弱的生命。一段时间里,丈夫吴先生数次签下妻子的病危通知书,飞来横祸打破了这个和睦家庭的平静。 9月19日上午,吴先生眼里噙着泪水告诉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面对曾经每天走在生死线上的妻子,他们从粤东辗转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吴先生说,不管前方有怎样的困难,他给出的答案始终是:无论如何都要救! 今年已经是吴先生和刘女士结婚的第25年,养育一子已读大学,三口之家的日子惬意而平淡。谁料命运却突然给这幸福的一家“开了个玩笑”。 今年3月,刘女士在体检中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在完成保乳手术后,需要按计划行术后化疗。本以为一切都将顺利进行,但是祸不单行,在完成3周期的化疗后,刘女士便出现了肝功能不全,转氨酶及胆红素异常升高,病情急剧进展成为肝功能衰竭。“当时她昏倒在家里,我们叫了救护车,那时我签下了第一份病危通知书。”提起当时的经历,吴先生仍然忍不住哽咽。 到当地医院后,刘女士被迅速转入ICU,原本计划6周期的化疗,在实施3次后便予以中断。 为何化疗会对刘女士肝脏打击如此迅猛?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郭志勇教授说,这是因为刘女士患有30多年的乙肝病史,并且一直没有接受规律治疗。化疗药物引起她体内的乙肝病毒爆发式复制,进而发生了基于慢性肝病下的慢加急性肝衰竭。 在一段时间的积极对症治疗后,刘女士的情况未见明显好转,不久便出现了肝昏迷。吴先生说,他打听到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团队的世界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或许能拯救他们绝望的一家。6月19日,刘女士被转入中山一院普通外科重症病房ICU。 “患者来到医院时,已经是4度昏迷了,无法自主呼吸,对疼痛没有反应,没有脑干反射,经过神经科的评估,患者已经濒临脑死亡。”郭志勇解释道,昏迷的最高程度是5度,患者还间断高热,肝全身皮肤多发瘀斑、血压波动大,脑水肿明显……这些都意味着她的死亡风险极高,当时医护团队担心,即使接受手术,刘女士也有可能成为植物人。 鉴于其病情程度之危重、变化之迅速,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组织了多次多学科会诊。经过评估,认为患者还有一线生机!最终专家团队达成共识——肝移植是唯一获救的希望,必须尽快进行手术。 “由于病情危重,患者手术后的死亡率仍大于50%,并且在等待肝源期间,只能全力以赴用最优方案进行保守治疗。”何晓顺教授说。“我觉得无论如何都要试一试,没有退路可以走了!”在充分了解手术的危险性后,吴先生和家人仍然坚持要“奋力一搏”。 专家团队将患者纳入了肝移植等待名单中。幸运的是,经过5天,刘女士和家人等到了匹配的供肝,而此时刘女士经过积极的支持治疗,身体各项指标也达到了手术“最佳时机”。 6月24日正值端午节,往日人群熙熙攘攘的医院在假期里格外安静。手术室里,“无缺血肝脏移植”手术却在惊心动魄地进行着。 图片由医院提供 手术室外,吴先生和家属在焦急地等待。在血液透析的支持下,术中刘女士生命体征平稳,过程顺利,出血量及输血量均不到500毫升,“无缺血”的供肝在被植入后即刻发挥功能,刘女士的凝血功能得到极大改善。 “成功了!”当刘女士从手术室里被推出来,虚弱的她久违地听到了这样一句充满希望的话语。术后第一天刘女士便苏醒过来,复查肝功能等指标日趋正常,移植肝血流通畅无阻。刘女士术后恢复十分顺利,在生命体征平稳、肝功能各项指标持续好转后,被转回普通病房。 术后刘女士又因为免疫力太过低下而患上带状疱疹。“疼痛像火烧一般!”刘女士被这样的痛苦折磨了近一个月。“看到她的样子我都心痛,”从起居到饮食,丈夫寸步不离的照顾让刘女士一次又一次挺过险关。 “只要患者不放弃,我们医生就不会放弃。”郭志勇说,看到家属的坚强和勇敢,其实也给了医护们救治的信心。 9月11日,在医护们齐心合力救治后,刘女士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已恢复正常,在家人的陪同下,平安出院回家。 医学科普 “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 器官移植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据悉,“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器官的功能,使器官以更“鲜活”的状态在受捐患者的体内立即“工作”,从而极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见并发症。 郭志勇介绍,和传统肝移植手术不同的是,无缺血肝移植是把供肝取出前,就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这个系统接管肝脏的血液循环,保持肝脏的“鲜活”,可以提高移植的成功率。传统肝移植术会出现供肝移植到体内后肝功能发挥迟缓,有40%-50%会存在早期肝功能不全,要等到几小时,甚至几天后才能正式发挥作用。“肝衰竭、肝癌和心脏功能欠佳的病人尤其能从无缺血肝移植中获益,因为新技术能够让肝脏立即发挥功能,避免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脏。”郭志勇说。 《美国移植杂志》刊文认为该项技术是“器官移植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将其纳入《世界器官移植创新技术应用指南》。目前,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专家团队在世界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支持下已完成首例肝脏、肾脏、心脏、肢体移植手术。未来,“无缺血”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器官隔离治疗、疾病器官药筛等,何晓顺教授提出的“器官医学”理念,将使众多器官衰竭患者尽早在新技术中获益。 文章来源于广州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 |